临汾新闻网讯 东陈,浮山县响水河镇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隐身其间的明清官商大院群落,历经了600余年岁月洗礼,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过往。
7月19日,记者一行慕名来到这里,好奇心驱使我们试图从一砖一瓦间探寻它的非同凡响,即便当天烈日炎炎、伏热难耐也无法阻挡。
东陈李家官商大院是明清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
两句民谚里的古村落
车行乡间,一处“古村古风古韵”题字巨石指引我们进入了东陈村。此时已是午后,村党支部书记温金锋的家里聚集了数位老人,正静候着我们的到来。其中的李吉斗是一位退休教师,身为知识分子的他曾参与了李氏族谱的增续,对于李家先贤的事迹烂熟于心,对于村中遗存亦有过细心考究。随着他的讲述,在我们面前铺陈的是一幅跨越了600余年时空、写满了荣耀的画卷——
东陈村位于浮山县城东南12公里处,古时即为出入县境的主要官道,车马往来,商贸繁盛,素有“东南重镇”之称。《浮山村名录》中记载,昔时该村陈、朱、丰三姓并居,以陈姓为主户,由此按陈姓命名。
相传,明初有阳城县河头村李仲良路经东陈,见此处乃风水宝地,遂决定迁入村中。李仲良也由此成为东陈李姓始祖。自李氏迁入后人丁兴旺,至第三代便有人在朝中为官,后又高官迭出,成为了村里的望族。此后,李姓占全村总户数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了村里唯一的大户人家,并于清乾隆年间在村中修建了一座李氏宗祠。
“上了东陈坡,秀才比驴多”,座中老人反复提及着这样一句话。李吉斗解释,此话词糙理不糙,明清时期的东陈的确是个名仕相继的村落。
从这里走出的,上有九卿朝臣,下有署衙县令,文有中宪大夫,武有五城兵马司。他们有的“日近天颜,克忠且勤”,受到朝廷优奖;有的居官廉正,除恶平冤,深受百姓赞扬;有的政绩卓著连连高升;有的博学强识设教授徒;有的祖孙五代辈辈为官;有的兄弟几人并列朝堂。真可谓是“仕宦簪缨之府、诗书礼仪之乡”。稽考有关史籍,东陈村在朝中有据可查的高官显仕有数十人之多。
“上了东陈坡,进了银子窝”则形象地描述了彼时东陈村的富甲一方。据《平阳古村落·浮山东陈》一书记载,明清时期村中有很多人从事经商活动,因善经营、会管理,成为一时的富豪之家,在晋、京、津、两广等地都开有店铺和商号。清乾隆年间,李维纪父子、兄弟在直隶涿州有72家商号。据传他们每月都要用36头骡子往家里驮运一次银子,现在宅院外的砖壁上还留有一个拴马的铁环。后来太平天国林凤祥率部直逼北京,火烧了涿州,从此李维纪一家才衰落下来。人们都说“烧了直隶涿州,穷了浮山东陈”,可见李家生意的兴败,对东陈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仅此一家”的官商大院
功成名就,置地建房以光宗耀祖,是传统观念里国人的不二之选,东陈李氏的先辈们亦是如此。如今,纵然物什久已蒙尘,院落也几近倾颓,却无法掩饰东陈李家大院的官商气派。2006年,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就曾盛赞“山西不缺大院,但像李家大院这样规模宏大的官商大院仅此一家。” 我们首先探访的是六宅院、八宅院,这是监生李维平修建的一门两进的四合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南院西房四根廊柱下的柱础,石质精良,四面雕刻有各种凸形狮、猴、书、画皆成典故。有关专家考察说这样的柱础在北京故宫里才有,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李氏家族十二世祖李日升是康熙二十五年贡生,生有五孙,因此修建了一座一门四进的四合院——俗称“引路里”和一处独居四合院,几座院子相互通连。引路里大门面东,进门后有长约50余米的甬道,尽头是麒麟影壁,蔚为壮观。壁檐凤凰戏牡丹砖雕图案栩栩如生,壁联“立品无他策惟谨几慎微自然不愧不作,齐家有秘传诚整躬饬己何难一德一心”则含义深刻。院内壁间同样随处可见这样的格言,让人不禁想见昔日这里该是书声琅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派书香门第的景象。
从引路里出来,我们绕进了小道里。这就是在涿州拥有72家商号的李维纪修建的,是一座一门两进的连体四合院。由于家境殷实,又是官宦人家后裔,因此李维纪在宅院建筑上十分讲究。拾级而上步入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二层门楼,据说是看家护院人的居住之地。门楼两旁分别镂刻一条木龙,正中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生动逼真。大门迎面是一座砖雕“贪”影壁。李吉斗说,“贪”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凶猛贪婪,无所不食,甚至要吞掉宇宙,结果因吞太阳而被焚死。影壁连同下方的八幅“琴棋书画”砖雕图案,寓意后世子孙莫生贪念,要苦读诗书。影壁两侧各有一门通向南北两院。南院是四合院转圈楼,二层有转圈走廊相连,木栏雕有花鸟图案。四角有侧门,门楣上砖雕“温恭”“孝友”“任恤”“娴睦”,皆是书法精品。北院西房为无脊圆顶房,是八梁十二柱的祖先堂,檐前方椽插棐,显示了主人的地位高贵。前廊有四根明柱,柱身裹漆雕花,柱础雕有十二生肖图案,刀法精细,造型生动。廊下左右侧壁有砖雕治家格言和处世之道,李吉斗一字一句地读了出来,令众人啧啧称奇。据说厅中有诰封楼,上层供奉圣旨木椟,下层供奉着李氏列祖列宗的神灵牌位;厅内存放有执事牌匾、旗牌底座等,这些都是主人身份地位的实物佐证。
“贪”影壁
“天池”旁的泊池垅南大院,与上述大院不同,是一座一进七门的官衙式四合院,为诰封奉直大夫、杭州州同李志密的宅院,也是在乾隆年间修建。大门横梁刻有盛开的牡丹,寓意兴旺发达、富贵绵长。步入门厅,可见廊下一匾,上书“如见大宾”四个遒劲大字。院内楼厦规整,鲜花盛开,绿植丰茂。据说,原来穿过前院、南厅,可直通后院大厅。李吉斗不无遗憾地说,后院原本有一座三层绣楼,一度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可惜现在已毁。
东陈村李家官商大院是明清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据统计,繁盛时达六七十处,现遗存各类院落及宗教建筑共计27处、58座。从建筑格局上来看,这些四合院落均是主房坐北面南,大院设置在两院落的中部一侧,南北两端主房的两角设置角房,形成“四平八稳”平面格局;房间均面阔三间,单层建筑均带阁楼,二层建筑多出外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使用空间,被认为是研究古代村落规划的典型案例。
传奇故事里的艺术瑰宝
“再说牌坊有四座,两木两石村中落,三个都是节孝坊,一个功德刻匾额……”这是李逢华顺口溜里的一段。作为东陈村曾经的村支书,已是古稀之年的他爱写写画画,而他的顺口溜更像是村中古迹遗存的“目录”,一目了然。
虽然李逢华所说的四座牌坊已有三座毁坏消失,但我们依然能从仅存的一座石牌坊感受到它们带给村民的荣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一座根据圣旨兴建的节孝坊建成。牌坊高8米、宽7米,三门四柱、五额六拱,以青石板为顶,刻石为瓦,构制精巧,结构奇妙,通体无一砖一木。石柱两旁以石鼓为支撑,雕刻工艺精细。四根石柱和横额上都镌刻着楹联和图案,庄严大方。五层横额,第一层悬有“聖旨”石匾,匾下两面分别刻着“纯孝流芳”“苦节维风”的题字,其下是“旌表处士李兴通妻王氏节孝坊”额。李逢华自豪地说这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地,而李吉斗则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昔日县令见“聖旨”下轿叩拜未敢阻止李家后人修缮牌坊的野史秘闻。
与节孝坊毗邻的是“李氏宗祠”,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颇具传奇色彩。原来,雌雄两狮本是一对,共同守护着祠堂。谁料,一日雌狮被盗,孤寂的雄狮便整日垂泪,竟然感动了上苍。贼盗终于遭到恶报,只得连夜将雌狮送归原处,雌雄才得以团圆。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雌狮失而复归却是事实,以至于村民在2007年刻下《神狮回归记》石牌,砌入了祠堂外的墙壁中,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少做恶事。村里人自此认为这对石狮子具有灵性,因而敬之如神。
穿行在东陈村的小巷与大院之间,总会不经意地碰触到一些技艺精湛、样式精美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艺术佳作,也会遇到诸如魁星塔、庙宇这样的古建精品。我们不禁感叹,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起落,留存着官商大院曾经的风光记忆,成为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瑰宝。
留住村落的“根”与“魂”
守护东陈记忆,留住村落的“根”和“魂”,保护被历史风尘侵蚀着的李家官商大院刻不容缓。
颇为庆幸的是,2015年东陈村被列入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同时还是山西省抢救古村落保护重点之一。
浮山县政府聘请平遥今朝古建园林设计院对村内古建筑进行了现场勘察和评估,并编制了《浮山县东陈清代民居修缮设计方案》,明确了具体的修复计划;县农委聘请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对该村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县招商局也将东陈古村落作为重点推介的旅游招商项目进行了打造。
在东陈村,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民组组长为成员的古村落保护领导组,对古村落进行日常修缮和保护,并积极探索依托古村落优势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的道路。
作为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温金锋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组织人员将东陈的文化遗存资料整理成册,发放给每家每户,使每一个东陈人了解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解了先祖的事迹。如今,东陈村人人都是讲解员,对慕名而来的学者、游客也热情了,这一点记者从与李逢华、李吉斗等人的接触中感受真切。
在一份图文并茂的《浮山县东陈古村落保护规划》中,记者看到,未来东陈村的总体定位是以晋南传统民居群落和官贾乡绅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文化示范村。温金锋介绍,2018年国家拨付的首批资金到位后,东陈村的古村落保护开发就将正式展开了。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