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有个“赵城村”

2017-12-05 22:59: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浮山县赵城村原是一座古城。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北高南低、地势平缓,四面环沟、中间开阔;梯田层叠,林路交错,机耕代劳,物阜民丰;涌泉甘洌,滋养乡民。古代先民正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才在此筑城建关。

  关于古城的历史没有任何文字依据。只是近三十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古城进行过几次考察,对古城的始建年代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本县历史学家石青柏先生经过了两次考察,认为赵城是东晋十六国时的古城。最近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蔺长旺先生随同记者赴赵城作了专门考察,认为赵城就是史典上所说的伯赵氏之城,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又根据本村先辈的传说,赵城是百里为王时期的古城。百里为王指的是西周时期,距今也有3000年的历史。以上种种说法,虽不能准确地说清古城始建的年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赵城是一座早期的古城。它留下的遗迹为研究古城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城的所有建筑中没有一砖一瓦,只有黄土和坚石,足见其古。古城的东西大门,都是在土崖上挖洞而建成的,村民习惯地叫土圈门,也叫东宅门和西宅门。

  门洞深约10米,洞顶可行人,极像后来一般城池的门楼,既可防外敌入侵,又可观察外部敌情战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宅门的门洞尚在,不过因年代久 远,门洞前后坍塌得所剩不多。后来从行人安全考虑,将门洞顶部铲除,只剩两边的土墙了。用土洞作城门,这应是古城的一大特点。

  东西宅门外没有宽阔的地带,只有一段路,路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沟。

  在刀戈相见的年代里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地势险要,可防可守。古人将城门选在此地,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此城门应是古代一处典型的险要城门。

  赵城西南隅有一座古城堡。在古代村堡有很多,司空见惯。它是村民躲避兵灾匪祸的处所。而赵城的古城堡不但可防,还可进攻,是一处典型的战略设施。

  城堡区域四面环沟,只有东北角大门是唯一的出口。大门外也只有两沟掌相夹的一条路。守可固若金汤,攻可跃马千里。在此构筑城堡大门实在是高明之举,它彰显了古人的聪明睿智和战略眼光。

  古城堡的城墙纯用黄土夯筑,高约10米,宽约8米。据蔺长旺先生分析,赵城城墙从夯筑的纹络看,比其他古城的年代似乎要更早一些。从城墙上挖出来的物件看,只有粗陶碎片,未见瓷器的碎片,说明筑城时人们生活使用的多为粗陶制品。这也是赵城古城古老的特色之一。

  城堡大门高约8米,纯用坚石构砌而成,选料精细,砌面严密,构筑平整,美观大方。洞顶的弧形部位,使用楔形石块碹砌而成,上用黄土覆盖,与城墙连为一体。

  其石料的讲究、碹砌技术的精当程度,至今还令能工巧匠叹服。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剥蚀和几次大地震的摇撼,虽前后门面都已倒塌无存,然而中间3米长的石门洞依 然完好地屹立在城堡的东北角,至今依然是人们进出古城堡的唯一道路。古城堡大门说明,在3000多年前当地工匠的石砌技术已达到十分精湛的水平。

  赵城不是孤单的城池,而是与周边村落形成了一个战略防御体系。赵城、西马、河路、西城四村形成一个菱形。赵城与河路南北隔沟相望,西城与西马东西一沟相连。村与村相距都在5华里左右。

  赵城到其他三村都有坦途,若跃马扬鞭,15分钟可到达。西马、河路、西城三村都比赵城稍低,三村都有村堡围墙,而且都在面向赵城的方向建有烽火台,村民叫“将圪垯”,高约8米至10米,在赵城城墙上可清晰见其容貌。村中至今还流传着古时四兄弟守卫四村,因一人谎报军情而导致战败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另一方面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传递信息的作用。时光远去,高台尚在。这里演绎过多少战事联络故事,只有这几座烽火台才能说清。它是古代战争的象征,也是古代战争文化的遗迹。

  赵城村的民宅,过去大部分都是土窑洞。靠山崖沟沿的院落,都是依崖切面,挖土打窑的一面窑院。还有在平面以上的高地掘土切面建成的三面窑院和四面窑院。几千年来这些窑洞依然完好可用,既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又避风挡雨,入住安全。这些依山势而建的窑院,不但体现了古代建设者的智慧,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尊重自然,尽量不去破坏大自然,这种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该是多么珍贵啊!它既具备了黄土高原民宅的特色,又表现了古城先祖的聪明才智。

  古城西北部的较高处有一座大庙,是有了砖瓦以后修建的。关于赵城大庙还有一段小故事。起初大庙建在城东宅门内的左侧。后来因村民性格豪爽粗野,打架伤人之事时有发生,为教化乡民经风水先生指点,将大庙移建到村北的高地上,希望以大庙居高震邪、除暴安良。

  庙内塑有佛、道、儒三教主的神像,故称三教庙,意思是要人们团结互助、友好相处。此庙从客观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区南三乡村民曾在此庙内创办南三乡两级小学(相当于高级小学),共占用26间房屋,足见此庙的规模非同一般。

  赵城古城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这古城门洞、古城堡城墙、古院落、烽火台等每一个古建都是一篇经典著作,在向人们诉说着沧桑的更替、岁月的风波、古文化的灿烂、古建筑的雄伟。这些残留的古建筑虽都失去了丰满的肌肤,但筋骨犹在,灵魂尚存。它是古城的脊梁、历史的见证,从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城池的源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古城乡民多么希望国家相关单位能了解浮山赵城这座古城,多么希望考古专家来赵城考察古城遗址,还古城的本来面貌,彰古城的灿烂文化,复古城的社会地位,扬古城的历史功绩。让古城文化这朵小小的浪花,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催波逐浪滚滚向前。(李学聪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