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东张乡尧头村:传统纺织手艺不能丢

2017-12-15 10:08: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余姚六仓志》载:“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以前,织布是农村妇女人人都会的一项生活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织布逐渐被机器织布所替代,这项技艺正逐渐走向衰退。

    12月7日,阳光明媚的一天。浮山县东张乡尧头村一处宽敞的院子里,摆放着一个木质的绕线轴,它的一头缠绕着色彩缤纷的棉线,一头固定着10余米长的棉线,几名妇女正忙着牵线、拆线、上浆……“棉线比较容易断,所以一定要上浆,这样织布的时候会结实一些。上浆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线断、线乱的问题,这就需要用到一个叫扎筘工具,每根线都要从筘齿间通过,再用两根木棒把线交叉起来,这样不容易乱,就算中间线断了也很容易发现。”说罢,村民王玉秀拿起一个小刷子将蘸着面浆的棉线理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尧头村种满了棉花,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们都会留一部分织粗布、做衣裳,王玉秀家也不例外。“我们家以前种着4亩棉花,那时候家庭收入主要靠棉花纺线、织布赚钱,后来土布不流行了,我家就改种了玉米、小麦。”对于65岁的王玉秀而言,手工织布是她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13岁就跟着妈妈学织布,以前那个年代穿得都是粗布衣,每年过年的新衣服都是自己动手做,现在科技越来越进步,有了涤纶、雪纺、化纤等好多种面料,土布也就没有太多人关注了。”“在我看来,机器织布终归不如老粗布,粗布不仅透气性好、冬暖夏凉,不起疙瘩,还结实耐用。现在我家铺的床单都是我亲手织出来的,真有点怀念以前的日子。农闲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姐妹常常聚在一起织布,给家里屯点年货。把这些技艺丢了实在可惜,还是希望能把织布手艺留下来!”村民李横娥的眼神中满是希冀。

    “传统的纺织手艺不能丢!”市农委驻村扶贫工作站队员吉东发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会大力发展民间工艺,鼓励妇女进行土布加工,并通过农博会和农村电商等途径进行展销,以此来带动村民致富。”(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