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连接了无数农民的致富心声;一个个合作社让在外务工群众返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一排排青瓦房让贫困户告别了往日危房,笑容洋溢在脸庞上……寒冬时节,古岳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连日来,由古县县委常委分别带队的8个脱贫攻坚调研督查小组,分赴全县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特别是3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进一步展开调研、督查和整改工作,确保 2018 年全面脱贫摘帽。
2017年,古县按照脱贫攻坚“四个切实” “五个一批” “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实施了8大类、24项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纳入年度“百项工程”计划强力推进。通过政策倾斜、创新模式、加大投入等举措,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聚力攻坚“拔穷根”
古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人大政协献良策;建立“扶贫致富乡亲”微信办公平台,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乡村开展专项视察调研;严格落实“双签”责任制。从全县各部门、各单位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111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全县所有村全覆盖,选派46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制订《古县领导干部带头全力组织机关干部下乡驻村精准帮扶到户“全覆盖”的实施方案》,建立“54321”精准帮扶机制,2671 名机关乡镇干部全部驻村包联贫困户,做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开展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全县13家民营企业与6个乡镇、13个贫困村对接,建立帮扶关系,强有力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产业扶贫“谋富路”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古县确定了特色经济林、电商、光伏、旅游、养殖五大脱贫产业。
特色农业扶贫。该县紧抓核桃主导产业,全县栽植面积23万亩。2016年,核桃产量约62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800 余元。2017年,实施1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发展3.2万亩油用牡丹。
电子商务扶贫。积极推广“一村一店”模式,成立电商扶贫促进会,建设20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新认证3种无公害农产品,对800余人开展电商培训。引进天一鸿锦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电商+赤焰椒”项目,采用“电商+”销售,“合作社+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目前已种植赤焰椒900余亩,涉及贫困户188户。光伏产业扶贫。实现稳定增收,是光伏扶贫的特点。2016 年,15个贫困村100KW 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已全部并网运营,每个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至15万元,300多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2017年将再推进23个贫困村。
特色养殖扶贫。围绕扩大养殖规模,带动脱贫增收,大力发展养羊、养牛、养猪等养殖业,已在7个乡镇建设“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已吸收3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1834万元参与发展生猪养殖,预计户均年增收7500元。
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天下第一牡丹”是古县独有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全县就地脱贫的主要依托。
安居扶贫“挪穷窝”
古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尊重群众意愿,加强统筹协调,“准、快、活”三管齐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顺利。
“准”,是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特别是对43户、47个五保对象建设集中供养安置房,在全市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与民政供养的有效衔接实例。
“快”,是2016年的28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入住,2017年的23个安置点已开工建设,21个主体已完工。
“活”,是按照安置点向中心村、集镇、产业园区、城区靠近的原则实施安置。
积极整合资金,用于贫困村公共服务提升和基础设施改善,解决9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投资新建及改造多条输电线路,为16个村的光伏扶贫项目实施配套送出工程;以38个贫困村为重点,打造“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长15.6公里的长临高速古县连接线工程全线动工。贫困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到位,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为稳步推进和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王培亮)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