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不仅仅是“千年牡丹”这张名片

2018-04-18 09:34: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古县牡丹园,千年白牡丹含苞待放,一拨接一拨的游客慕名纷至沓来。“天下真花独牡丹”,千年牡丹已成为古县的标志和名片。其实,古县还有乡村旅游、祖师顶吸氧、东池看花海、九倾垣体验农耕、党家山乡愁记忆……

  “土疙瘩”变身香饽饽

  “春季赏花秋摘果,林下药材满山坡。”南垣乡东池村沉浸在一片花海中,四月的苹果花,白得似雪,粉得娇艳;五月的芍药花开遍沟沟壑壑。令人窒息的美景令游客蜂拥而至,东池苹果、东池中药材品牌不胫而走。

  农旅融合激活沉睡的资源,拓展了农业空间,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这是该县突出乡土特色,做足“特”字文章的一个缩影。针对荒山荒坡多、耕地少的特点,重点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大力发展果树、中药材、小杂粮、露地蔬菜种植,实现农旅融合发展,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今年,实施25000亩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巩固“古县核桃”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认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小杂粮35000亩、中药材10000亩、露地蔬菜8000亩;力争油用牡丹产值达到2000万元,建设荒山栽植连翘示范基地,打响“古县霍岳道地连翘”品牌。打造古县花果世界,实现农业大增收、旅游业大发展、土地效益大提高。

  松涛阵阵,绿意涌动;核桃连翘,牵手而生。祖师顶,从一个光秃秃的山岭变成森林覆盖率达到95%的康养胜地,凝聚了全县广大干群的汗水与心血。行走在祖师顶的苍松翠柏间,整个人仿佛被融化了般,静心,养肺。该县依托祖师顶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罗成、淤泥河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临汾著名康养基地,实现林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组合。届时,可带动周边贫困村发展农家乐30家、农民增收300万元。“别处的土蜂蜜50元一斤还滞销,苏家庄土蜂蜜10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多亏有了乡村旅游。”苏家庄蜂农陈爱忠说。

  岳阳镇九倾垣村地处陡峭的山垣之上,距离县城仅7公里,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把村庄与外界连接,大型农机具都无法开进村庄,2016年人均纯收入2430元。脱贫攻坚犹如一阵春风,吹进村庄。市信访局扶贫工作队来了,古县顺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来了……外人很少涉足、没有工业企业,给人民留下一个无污染、环境优美的村庄。该村大打绿色、无污染、原生态品牌,建设体验性休闲农业为载体的乡村生态游。今年,计划建设200亩采摘园,种植300亩蔬菜、100亩中药材,发展民宿、农家乐5家。目前,4.5公里环村旅游路路基已经建好,村口的古庙就要翻新改造。不久的将来,九倾垣村一定会成为体验农耕、体味历史、周末休闲的后花园。

  北平镇党家山村则依托山上原始森林、林下中药材、栉比鳞次的老屋旧舍,打造“记住乡愁、回归自然”乡村记忆体验游。村民柴公元说:“连接县城、霍山、灵空山的旅游路一旦建成,就会有很多的游客在村里吃住。我把家里的老房子都拾掇好了,准备开个农家乐,每年挣一二十万不是问题。”

  该县依托“天下第一牡丹”旅游景区,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继续做好文化旅游资源详查工作,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整合,提升文化旅游内涵。探索谷雨时节赏牡丹、芒种时节忆农耕、寒露时节登霍山、霜降时节品红叶等二十四节气主题旅游节庆活动,与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相呼应。实施朱德路居、烈士陵园、贾寨村等红色旅游遗址修复项目,鼓励霍山云顶小镇打好康养产业牌,启动五马村涧河漂流项目。支持经济有基础、自然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继续做好凌云八音会、五马隋唐战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做好相如旅游线路开发。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持续稳定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游客多

  去年,古县吸引来30万人次的游客。今年,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打造更有灵气、更有活力、更有品质的美丽古县,借此吸引更多的游客。

  继续打好生态环境治理组合拳。开展蓝天行动,实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加大散煤管控和矸石山、扬尘、低空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开展绿地行动,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200亩、天然林保护4000亩,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勘界定标;探索利用核桃、牡丹、连翘本土作物实施城市绿化。开展净土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鼓励增施有机肥。开展碧水行动,跟进做好污水处理厂一期技改、二期扩容及主管网维修工程,推动煤焦企业废水深度处理、洗煤企业储煤场全封闭;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河流断面监测,实施洪安涧河水环境安全应急示范工程和涧河河道治理工程,守护好每条河流的健康生命,让古县的绿水青山人人共享、代代受益。

  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和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示范县创建,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县城新建4座高标准公厕,完成1000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实施农村小学、幼儿园旱厕改造工程。鼓励清洁能源进村入户,抓好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让良好环境更美好。

  交通保障旅途畅通

  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交通。今年,该县借助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和贫困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先进县的有利时机,实现农村“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目标,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方便游客。

  投资8亿元的长临高速古县连接线力争年底前通车运营,融入长治、临汾一小时城市圈。完成投资8.9亿元、路线长21.2公里的古县至洪洞108国道一级公路项目前期手续,具备开工条件。投资2亿元,完成44条通村硬化路,路基路面拓宽改造30条、加密错车道14条,新建水泥路、沥青路160公里,涵盖7个乡镇58个建制村(贫困村25个),确保具备条件的建制村至少有一条路基宽5.5米、路面宽4.5米的硬化路。农村公路宜林路段,县道绿化率达98%,乡道绿化率达95%,村道绿化率达90%。实现等级公路列养率达到100%,经常性养护率达到100%。县道优良等级道路比率不低于90%,乡村道中等以上等级道路的比率不低于80%。

  将10条线路和26辆农村客车进行优化,力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村村通”客车,不具备通客车条件的建制村开通电召网约车,农村通客车率达到100%。依托16个零担物流企业、34个村级服务站(电商服务点)、11个邮政网点、14个快递网点,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该县加快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13个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启动35千伏张庄输变电前期工作,实施古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交里、孙寨等16个村宽带覆盖工程。实施住房安居工程,推进湾里村城中村改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把环境建设得更加宜居、更加舒适、更加优美。

  农旅融合发展,让古县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诗篇;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让古县的农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庶、生活更加幸福。(李永春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