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作为古县乡镇监察体制改革先行试点,今年以来,古县石壁乡结合工作实际,在认真学习上级政策、多方进行调研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171+N”改革思路,用思路拓展出路,促进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
“1”,即紧紧围绕抓好乡镇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这一目标,凝心聚力、坚定目标,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决策部署和“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对乡村干部微权力的监督,消除基层微腐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7”,即认真抓好7项基础性工作,构建乡镇监察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该乡党委把准“乡镇监察体制改革是党委的主要工作,而不是乡镇纪委一家的事情”这一基调,同时,将建强一支队伍、打造一方阵地、完善一套制度、摸清一套底数、用好一系列载体以及建立一种机制作为改革的压舱石。乡党委书记主动承担“施工队长”角色,每半个月与乡纪委成员和监察员碰头商议工作,初步形成了“乡镇纪委+乡镇监察员+三支队伍”的基层监督新架构,监督范围除党员外,还延伸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非党员身份的村民小组长、报账员等人群。截至目前,全乡共确定监督对象403名、监察对象153名。同时,建立标准化的监督监察对象廉洁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盲区。
为细化工作措施,该乡制定了《石壁乡监察员工作职责》《石壁乡监察员工作权限》等13项日常工作制度,使监察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村一级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了“三支队伍”的职责权利、监督内容、工作方式、管理考核、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内容,使农村干部认识到自己处于监督监察之下,形成了有力震慑。
“1”,即“最终达到一个效果”——通过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更严管理党员干部、更好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提升乡镇基层反腐败工作能力,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厚植党的执政基础。该乡11个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及监督信息员通过参加会议、实地查看等方式,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村“两委”整改解决;全乡各村红白理事会在村内的婚嫁丧葬事宜的前期审批、事中监督以及非婚丧事宜的介入制止中均发挥了主导作用,截至目前,均未发现违规操办以及大操大办问题。同时,乡、村两级不断强化干部警示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敬畏群众、敬畏权力、敬畏法纪的意识,全乡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净化。
“N”,即针对改革进程中发现的N项体制性问题,通过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纪委监委、乡党委之间协调联动,逐步加以解决,推动乡镇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成熟深化。
针对“如何监督”的能力短板问题,该乡建立了乡、村两级监督队伍外出交流学习、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研讨学习等多种学习制度,建立轮转退出、定向考录选人用人机制,盘活监督队伍;针对“如何提高积极性”问题,该乡一方面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以及红白理事会人员薪酬,另一方面探索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级财务收支方面的审核权,通过财务审核体现村监会的监督职能。此外,还通过细化建立容错机制、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鼓励农村干部敢作为、敢干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作为的积极性。针对“如何发挥红白理事会管理作用”问题,该乡通过优中选优、成立机构、人员公示、挂牌上岗等方式,打造出一支群众信得过的红白理事会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村级婚丧嫁娶事宜中的主导作用;针对“如何形成监督合力”问题,该乡将监督关口前移,发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引领村级监督的力量,形成乡村监督审计合力,提升乡镇监督监察技术含量。 (吕栋柱)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