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织密特困人口“脱贫安全网”

2019-03-19 09:07: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

古县织密特困人口“脱贫安全网”

临汾新闻网讯   古县是个山区小县,全县农业人口6万余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万余人,而这其中的重度残疾人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口是该县实现脱贫摘帽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需要啃下的“硬骨头”。近年来,该县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是瞄准特困人口“兜”。该县主要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巩固)的特困人口;适当兼顾虽不是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但确需兜底保障的边缘非贫困户中的特困人口;五保供养对象和具有赡养、抚养能力的家庭原则上不纳入,通过特困人口救助供养制度和落实赡养、抚养法定义务进行兜底保障。经过各乡镇和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重重筛查摸底、评议公示,确定300户、403名特困兜底对象,坚持“应纳尽纳、应出则出”的原则实行动态滚动管理。

  二是建立利益联结“带”。该县制订《关于特殊困难贫困人口“补丁式”兜底保障工作方案》,探索建立了“帮扶企业+村集体+农业龙头企业+特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动员县域17家规上企业筹资1036万元,按照“成熟一个、推行一个”的思路,注入村集体或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择优选择晋坤农业、苗氏牧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龙头,由村集体或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帮扶协议折股量化到特困人口,依法依规投入到帮扶项目实施主体(龙头企业),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同时解决工业企业转型难、农业企业融资难、特困人口收益难的问题。

  三是创新收益模式“扶”。该县根据特困人口贫困程度,将筹资资金折股量化约1000股左右,每股一万元,每名特困人口分配两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红500元,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实现全县特困人口全覆盖,使“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剩余股份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股权原则上由受益特困人口所在的行政村进行管理和分配。特困人口家庭实现脱贫后可继续拥有三年巩固持股期,期满后村“两委”根据特困人口家庭收入状况民主评议,研究确定继续持股或转授给新的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滚动使用;特困人口持有的股权有收益分配权,但无所有权,不得转让或出售;特困人口死亡或全部贫困户稳定脱贫后,扶贫股转为集体股,实行全体村民同股同权;贫困退出、自然减贫的,股权可视情况收回村集体,用于其他特困人口的收益分红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是构筑多重防线“管”。特困人口所在乡镇、出资企业、获资企业共同参与监管。县工商、税务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监管;乡镇、责任部门负责将资金、股金落到实处、发挥效应,同时加强资金承接、入股、分红各个环节的管控,确保资金安全;农委、工商等部门负责对帮扶项目实施主体在采购、改扩建、财务、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的服务和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在依法依规经营的同时壮大发展规模、增强带动能力、降低项目风险;县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对资金开展专项监督管理,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套取帮扶资金,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规定进行查处,规避社会稳定风险。资产折股量化采取民主决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进行,确保资产公允计价。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特困人口的权益。通过全程监督管控,确保资金“接得住、用得好、效益高”,构筑起全县“补丁式”资产收益扶贫的“安全网”和“高压线”。(通讯员 徐光 孟凡鑫 王彬)


     

责任编辑:张茜

上一篇: 古县石随叶:孝老爱亲的好媳妇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