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让草峪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

2020-12-08 08:52: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位于太岳山脚下的古县永乐乡草峪村,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左权等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峪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形成的不屈不挠、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到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17元。村民们高兴地说,村里的变化,不仅要感谢党的领导和惠民政策,还要感谢市委办公室驻草峪村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倾情付出。

  抓调研 问计于民

  2012年7月,工作队进驻草峪村。驻村8年来,队员们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忘初心、尽职履责,为草峪的新农村建设、草峪人民脱贫致富做了许多实事,使一度落伍的草峪村一跃成为全乡先进村。特别是2019年工作队调整后,新选派的副处级干部任志晨既是工作队长,又是上级党组织选派的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带领工作队对全村275户农户走访调查了解后,对他们进行了分类,特别是对建档立卡的75户贫困户209人逐户逐人调查登记,熟悉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工作队在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地势地貌、水利交通资源的同时,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思路。

  地处古县东大门的草峪村,309国道穿村而过,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反映着古县的形象。针对村内个别角落、道旁渠边垃圾乱堆,个别农户乱搭乱建、乱涂乱画,家里杂乱无章,卫生环境差的问题,工作队召开全村干部群众会议,让群众自己提出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的办法,制定村民公约,自己约束自己,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让群众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提升草峪村的品位。

  抓转型 决策于情

  近年来,工作队把转型发展作为草峪村稳定脱贫、整体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他们认识到面临新的形势已经不是想不想转的问题,而是必须转、怎么转的问题,再等、再靠、再犹豫,最终会导致落伍淘汰。通过调研,他们明确提出转型必须适合草峪村的村情、民情。所以,他们一方面坚持转观念。教育干部群众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逐步淘汰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要在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要打品牌、创路径、走出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让更多的农户从土地中致富增收,让更多的农民在市场上赚钱。另一方面坚持转产业。指导农户探索核桃、油牡丹、中药材、小杂粮等立体农业模式。连续两年来,指导农户发展中药材2000余亩,其中,中药材种植大户吕云鹏已发展柴胡500亩、黄芩100亩,为全村带了个好头。小杂粮发展也呈现出好的势头,以段文发、陈丽媛为代表的10多户农户小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余亩,而且效益可观。同时,全村的核桃、油牡丹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正在形成持续稳定的富民产业。不仅转观念、转产业,工作队还力促转变干部作风。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任志晨深感责任重大,通过建强基层党支部,组织学习,他和村干部集中精力谋大事、办实事,一起指导农户土地流转,帮助农户转型发展,改善农户生活条件,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去年,工作队积极申报立项,为草峪村开凿了270米的深井一眼,并对水网进行了优化改造,彻底解决了全村老百姓的饮水问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从立项到施工,工作队坚守工作岗位,每周坚持“五昼四夜”在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始终守在现场监督工程进度,直至工程完工,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抓扶贫 精准于真

  抓扶贫,一直是工作队工作的重头戏。工作队驻村8年来,队长换了好几任,人员换了好几茬,但他们换队长不换主张,一任接着一任干,扶贫工作从未落下。2019年任志晨任工作队长以来,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把党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户身边,他和其他队员深入到农户中,一户一户地查,一笔一笔地算,查地亩、查粮食、算收入、算支出,通过筛选排查、算账对比,最终确定贫困户75户209人。

  让贫困户脱贫,尽快走上富裕的路子,一直是工作队员们的牵挂。他们在为农户做好详细调查、具体指导转型发展的同时,还绞尽脑汁真心帮扶村里的贫困户,为闲散青壮年联系就业门路,与部分外出务工青年座谈交流,动员他们带动本村10多名无致富门路的青年到北京、太原打工,同时,积极鼓励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贫困户赵贵刚为了达到稳定脱贫条件,带头养羊,但遇到了厂房、资金、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工作队和村委会及时出面协调,多方面做工作,不到两个月,赵贵刚就租赁下厂房,实现了他的养羊梦,为草峪村产业脱贫带了好头,目前饲养量已由原来的30只发展到110只。

  工作队还十分关心草峪村贫困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他们说:“不让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这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任务。”草峪村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要到七八里外的乡希望小学就读。工作队的队员们除了定期家访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乡小学过问一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看他们吃得怎样、住得怎样、有什么困难。贫困户隋守红的妻子和女儿隋静都身患残疾,全家仅靠他种几亩薄地和打短工维持生计,由于家庭困难,隋静曾有辍学的念头。见此情况,工作队几次家访,又积极与乡、县联系申报,让隋静连续两年得到县关工委的资金救助。正是他们的真情帮助,避免了贫困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失学和辍学情况的发生。

  这支工作队就是这样数年如一日地奔波在草峪这块老区大地上,为老区人民操劳着、奉献着。如今,草峪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绿了、水清了、房屋新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昔日的草峪岭古战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让草峪村稳定脱贫,为了让草峪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这支工作队依然坚守初心,一如既往地同草峪人民一道在转型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探索着、奋进着。(王学亮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