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时节,笔者来到了洪洞县淹底乡里开村新修的水泥路上,只见路两边的路灯、绿化带整齐划一,新修的防渗渠延伸到田间地头。“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是‘及时雨’,今年我们村的2000多亩庄稼都已经浇过二茬水了,秋收再夺丰收是有保障的,今年天气少雨,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朱小红给全村人修了防渗渠、打了深井,要不庄稼早就旱死了。”村民纷纷向笔者夸奖他们的村支书,言语间满是感激和敬佩之情。 知百姓冷暖 解百姓忧苦 淹底乡里开村属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有2600亩耕地,382户,1035口人。2011年11月,朱小红以高票当选为里开村党支部书记。朱小红1975年8月出生,1991年入伍参军,1994年7月在部队入党,1994年12月退伍还乡。担任支部书记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受益面最广的现实问题,仅一年时间,在村容村貌、道路硬化、教育卫生、群众致富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来到村委大院里,新盖的会议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室、会计室等一字排开,十分气派。院子的东面是里开村人民舞台。院子的西面,安装了一组健身器材。走进办公室,只见东面的墙上,挂满了集体荣誉牌匾、锦旗和朱小红个人的荣誉证书。 笔者采访了村支部副书记郜云峰,他说:“2011年7月,朱小红看到村里的路晴天灰尘扑面、雨天坑坑洼洼,他把自己在外打拼赚来的钱,给村里修了路。面对全村老百姓的信任,朱小红放弃在临汾的优越生活条件,不顾家人及亲朋的反对,毅然担起重担。朱小红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里开村全体党员和村民的信赖与支持。” 朱小红上任后认识到,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此,他认真领会并坚决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他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办事公开。在他上任以后,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村委委员卫方希告诉笔者。 发展公益事业 改善生活环境 在谈到他是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时,郜云峰说:“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立后,朱书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即刻召开了两委会议。他看见党员活动室面积小,便主动提出自筹资金10万余元,修建3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第二天就拉砖动工,调回在临汾工地的工人,完成大体工程,2012年5月竣工,从此,村里有了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党员活动室。” 他为了全村人的利益,个人出资组织村民修防渗渠3000米,积极寻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最终县水利局下拨3000米地埋管道,实现了该村村西500余亩旱地变水地的愿望。 经多次会议协商,朱小红多次出外考察。2012年4月下旬,村东废弃的苹果园破土动工,投资500万元建起一座大型无公害养鸡场,并对粪便做无公害处理,使其成为有机肥。 对于农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他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他不但自己学习领会党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法律法规,而且还经常召开党支部村委干部会议宣传发动大家学法用法。 2012年下半年,朱小红多次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到本省国土资源厅的土地整合项目,整合村中不平丘陵土地1500余亩,使土地小块变大块,多方协调水利部门,为村民打深井六眼,解决了村民旱地变水地的梦想。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带领村民修建防渗渠道5000米,使该村的2473亩土地旱涝保丰收,深井地下埋设管道形成网络。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为了让村民足不出户就有事干,2012年8月朱小红与村两委协商,将村东废弃的苹果园里已修建的蛋鸡养殖基地规模扩大,总投资2000万元,工程于2013年9月底竣工,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共建长120米、宽15米的鸡舍7栋,可饲养蛋鸡20万只,可为村民提供30余人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工资收入2.16万元,30名就业人员年工资收入64.8万元。用于鸡饲料的玉米、大豆每年可消化6000余吨,年产蛋量2500余吨,力争当年利润达到180万的同时,将鸡粪加工后饲养生猪500头,可安排10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可收入1500元,10名就业人员年工资收入18万元。每头生猪纯利润可收入500元,500头纯利润可收入25万元,进一步将猪粪进行无公害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可满足700亩地的肥料,每亩地可增产300斤粮食,700亩地可增加经济收入21万元。有机肥加工可安排10名村民就业,每月工资收入可达1500元,10名就业人员年工资可收入18万元。 2014年,朱小红带领班子成员投资2000万的一座现代化的家禽养殖基地已建成,计划年出栏25000只品种羊。朱小红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原材料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和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挣到钱。 朱小红上任后承诺,对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一律奖励助学金1000元。逢年过节,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鸡蛋10斤。为增进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每年村里还开展评选“种养能手”、“产业化带头人”、“好媳妇”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村里邻里和睦,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当问起下一步有何打算时,不善言语的朱小红说:“2015年底,我打算投资900余万元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将对鸡场、羊场的粪便全部进行深加工;投资600万元修建一个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以供村民使用。”(张莲花) | |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