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考古首开全国多学科合作先河

2015-11-17 09:58: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洪洞启动“坊堆——永凝堡遗址考古综合调查”项目

首开全国多学科合作考古先河

    临汾新闻网讯 11月16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洪洞县政府、县文物旅游中心承办的“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考古综合调查”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12位专业学科人才,进入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全面展开考古调查。调查组将用30天时间,多角度寻找史料中记载的两周时期的古杨国。

    洪洞县古称“杨县”,曾是西周“杨侯国”封域,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达1075处,为全省文物重点县。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位于该县中部,涉及坊堆遗址、永凝堡遗址、北秦南遗址、南秦遗址等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洪洞坊堆村和永凝堡村发现西周文化遗址,清理墓葬68座、灰坑2座,出土有铜器、陶器及卜骨等。出土的牛左肩胛骨甲骨文,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周甲骨文,改变了以往学者以为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定论。有学者认为,该地为两周时期古杨国所在,并与晋国及周王室关系密切,是研究晋文化、晋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地域之一。该遗址近年来保护压力巨大,迫切需要搞清楚整个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本次考古所采用的完全开放的组织形式被全国考古界所瞩目。10月中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水文、地质、科技考古、测绘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专家、教授组成综合考古队。

    11月15日,在该遗址考古综合调查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指出,山西考古研究所首次公开吸引社会力量合作考古,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也是第一次,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考古模式,是一次考古公众参与的有益尝试。其创新意义在于,从过去的与公众分享考古成果,开始转变为公众分享考古过程、参与考古过程,是惊动考古学界的前瞻性举动。

    此次考察活动时间为11月15日至12月15日,考察队员将从洪洞遗址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文化遗存等各个方面采集资料、综合考察分析,并共同撰写一部综合考古报告,为该遗址的保护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孔小平 李安安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