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关工委:大手拉小手 共同向前走

2016-01-14 11:47: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的民心工程,是关工委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全县有2万余名留守儿童,在精神、学业、生活上缺失了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为此,该县关工委勇挑重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出关爱和帮助的具体举措,保障全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远离家乡后便无力关爱教育孩子。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其他亲人,他们文化水平偏低,在学习上难以为孩子作出指导。为此,关工委“五老”和学校老师、现监护人实行“三结合”机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指导他们学习读书进步。万安镇高公村由80岁高龄的李其祥带领,不论在炎热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常年不断深入到留守儿童家中和孩子面对面谈心、聊天,启发他们好好学习,让他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辛村乡登临小学校领导和老师,开办留守儿童之家,采取家访、随访、信访、电访等形式,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心灵,收到良好成效。刘家垣东义学校教师贾三梅发现一名学生经常逃学,深入他家了解到其父母赴外地打工,由奶奶监护管理,造成这一问题。贾三梅与孩子谈心交流,既融合了情感,又帮助其解决了学习难题。通过“五老”尽心尽力尽责,进一步激励了留守儿童自强、自律、自理、自爱的信心和决心。

  二、生活上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

  留守儿童虽然有老人照料生活,但多已年迈且力不从心。为此,该县“五老”人员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左木乡红光学校地处山区,又是寄宿制学校,在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学生伙食委员会,配备了有责任心的采购员,挑选了技术高超的厨师,使儿童每日三餐吃上了卫生、安全、美味可口的饭菜。苏堡镇关工委主任曹文荣与各村关工委主任紧密配合,奔波于10个村10个学校,将留守儿童父母村名、姓名、在哪儿打工、电话号码,现监护人的村名、姓名、电话号码等全部登记造册,建立了联系通话平台,确定了通话时间,坚持按时让留守儿童与外地打工的双亲通话,汇报学习、生活、身体情况,做到了双满意、双欢喜。

  三、安全上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

  为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县关工委与公安交警、学校、家庭监护人联系,组织成立了一支懂安全、素质高、有奉献精神的宣传队伍,坚持长期深入学校和学生家中,对他们宣讲安全知识、交通规则,受教育留守儿童达12000余人次。“五老”人员、交警同志、学校老师还在每天上学和放学之时紧密配合,严守岗位,以高度责任心维持秩序,指挥车辆,杜绝了事故发生,保障了儿童们安全,受到群众的好评。“五老”和交警队帮助指导所有学校建立和健全了有关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制度约束性和执行力度。不仅如此,他们意识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年龄大、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将安全资料、制度送到其家中,和监护老人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提高了老年人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

  四、法律上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

  县关工委把留守儿童困境关爱帮助作为聚焦点,采取了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形式和方法,对他们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力。其一是以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担当起关爱和帮助教育下一代的责任,组织“五老”法制教育宣讲人员150余人,奔波深入农村各个学校,向广大青少年宣讲“宪法至上、守法光荣”“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等法律知识250场次,受教育儿童达7500余人次。其二是充分发挥由县“五老”人员组成的75人网吧监管员,与公安、工商、广电文体局稽查队等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走进网吧检查是否有青少年(留守儿童)上网,使青少年远离不良习惯,形成了不上网不犯错的良好氛围。其三是县关工委与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县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联合组织宣讲队、报告团,深入县城和农村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纪律规矩为主题的宣讲、报告、帮教工作,促进青少年(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四是关工委组织文艺宣传队,经常开展文艺节目演出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观看,这样既活跃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他们快乐生活、勤奋好学的精神,还使他们远离了孤僻和烦恼。

  留守儿童是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急需关爱和帮助。在2016年开局之际,县关工委工作人员将与各界人士一道携手,大手拉小手,共同向前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阳光下快乐、健康、平安地成长成才。(贾张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