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万安:一张老照片揭开尘封51历史

2016-05-24 10:22: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杨小林(左)李晓虹中请村里人辨认照片中的人。

当时的合影

  作为临汾人、作为洪洞人,你知道竺可桢、童第周、汤佩松、严济慈、吴有训、赵忠尧、李善邦、陈汲等著名科学家曾经来过洪洞县万安镇吗?

  5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史馆负责人杨小林、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晓虹、科技部火炬中心退休干部宋少刚及同事张丹带来的一张照片,揭开了一段尘封51年的历史。

  “照片是整理竺可桢等科学家的日记时发现的,题注的名字是竺老亲笔标上的。希望能找到健在的万安人,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杨小林、李晓虹这样表达心愿。

  得知中科院有人寻找科学泰斗在万安的消息后,《千秋亲情看万安》的作者武忠玲急忙从北京赶回临汾,并邀请知名作家乔忠延一起回到万安。

  杨小林老师打开手机上的照片,让古稀老人陈保子辨认照片上的人物。“这是驻万安的四清工作队,当时万安生产大队有10个小队,我家是二队的。工作队的同志有住在学校的(现娘娘庙),有住在家户的,还有住在大队部的(现普陀庵)。大队部有站岗的,而且是两道岗。”

  陈保子老人指着照片说,这是在大队部的廊棚前拍的。”陈保子的话打开了武忠玲记忆的闸门,叫田咪的阿姨,由于时间太久,人认不出了,但是拍照的地点就是当时万安大队所在的姑姑庵。”

  “我当时在大队修理部,大队部的鼓风机坏了,我上门修理过。”陈保子回忆,当时领队的同志叫裴丽生,是中国科学院的秘书长,马牧点带队的叫宫震。裴丽生每天起得很早,经常与警卫员一起去给牲畜割草。”

  “当时大队部有塑像吗?”李晓虹老师问道。耄耋老人杜凤羽和陈保子回答,那时因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集体和学校都选择在庙宇办公、上课,塑像不知什么时候搬迁了。

  76岁的李福娥是武忠玲的母亲,杨小林让老人辨认照片上的人。“田咪、小贺……这些人当时叫的名字和照片上标的不相同。”那时,李福娥是大队的妇女主任,老人说,村里“植树造林,开花结果”的标语是竺可桢写的,工作组撤回以后我们才知道标语出自谁手,当时他们的名字都是保密的。”

  杨小林、李晓虹在陈保子、李福娥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万安古镇中心的普陀庵(原万安生产大队部)。这里,竺可桢、童第周、汤佩松、严济慈、吴有训、钟玉璞、赵忠尧、李善邦、陈汲等著名科学家唱歌的地方已经改变了原貌。杨小林、李晓虹表示,为了解以上我国科学巨匠在万安的那段历史,她们还会再回到万安。

  相关链接

  竺可桢(1890年—1974年):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39年9月18日,竺可桢与陈汲登上峨眉山金顶,热烈相拥,喜定终身。下山后,于9月21日晚在嘉定饭店请订婚宴。1940年3月15日,举行婚礼。陈汲生性贤惠,品貌端庄,只因陈源、陈洪两个哥哥长年在外,她要照顾双亲二老,才迟迟于36岁时成婚。此后几十年,陈汲辅佐竺可桢,关爱学生,抚育子女,直至走完生命的旅程。

  童第周(1902年-1979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汤佩松(1903年-2001年):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研究,提出植物代谢多条路线的观点。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济慈(1901年-1996年):浙江东阳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现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誉主席。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吴有训(1897年-1977年):江西高安人,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忠尧(1902年-1998年):浙江诸暨人,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的鼻祖,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南京大学物理系杰出校友。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并进行了原子核反应的研究,是第一个看到中国原子弹爆炸的中国科学家。

  李善邦(1902年-1980年):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30年在北平(今北京)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编制我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