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李家大院缘何免遭日本鬼子火烧

2016-11-23 10:43: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清代康熙、乾隆前后,洪洞县大槐树镇沟东村李姓数代族人在朝廷为官,曾经名声显赫,建起了高宅深院建筑群,蔚为壮观。数百年过去,原有的12座大院仅剩下残破不堪的5座。如今,从这些经历了沧桑风雨的大院,依然能看出曾经的兴盛和辉煌。8年抗战,日本侵略者在槐乡汾河两岸,烧了许多院落,但沟东村庞大的建筑群却幸免,沟东村人为之津津乐道。因为村里有一位李姓村民曾经留学日本,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赵城后,隐居村中李姓族人(已故)出面,李家大院才免遭日本鬼子的大火焚烧。

  李家祖上曾是大官

  沟东村与上纪落村相邻,历史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如今李家大院已经衰败,不少房屋被毁。在12座大院中,仅剩下李双武、李根成、李保元、李明珠等人的5座已经破败的大院。

  “这12座大院,历史上都是我们李家的,李家有不少当官的,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建不出这么好的院子。”李双武介绍,坟地都被盗墓分子破坏了,前些年填坟时有石函挖出,上面的墓志铭上有‘康熙’乾隆’等字样,都是繁体字,好多不认识,村里有文化的人看过后说,每个墓志铭上都有个人的生平和官职,官位都不低。”

  一个家族,十二座大院,构成了沟东村蔚为壮观的大院古建筑群。李双武介绍,如今房屋大多已经毁坏,作为李家后人,心中满是遗憾,同时,他又尽自己的能力,为祖先留下的大院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在李双武大院的东南方向也有一座高大的宅院,这是李家大院建筑群中的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由于家中无人,但能从大门的缝隙中看出建筑的高大气派。这座大院依然住人,院落宽敞,干净整洁。

  为了寻找更加详尽的资料,记者从文物部门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寻找李家大院的详细资料。其中有一座李家大院的记载,房子的主人为李清秀。正房脊檩题记:“时乾隆五十八年(1793)创建,造主李清秀”,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585.8平方米。坐北面南,一进四合院布局,现存正房、西厢房。大门为新建,南房、东厢房不存。正房砖砌台明,条石包边,高0.8米,房身三层,一层砖窑5孔;一层之上为砖木构二层楼阁,以木质垫板相隔,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西厢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坡硬山顶。

  可惜的是,有关李家大院建筑群的记载,只从中找到一条,但普查记载的“乾隆”等内容,与李双武所说的李家墓地挖出的“康熙”乾隆”等墓志铭记载相吻合。

  直面鬼子让院落免遭焚烧

  那些曾经挖出的墓志铭已经妥善处置,墓志铭上的人物没能够详细地抄写和记录下来,李姓家族历史上的大人物自然也没有人能够记起。但是,在李姓后人及更多的沟东村村民中,有一个李姓后人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依然经常被人提起。

  这个已故的李姓族人不仅是因为他留学日本的特殊身份,更多的是,当日本鬼子欲放火烧毁李家大院群时,闲居在家的他,亲自出面交涉,使李家大院免遭大火毁坏。

  “我爷爷伯叔六个,留学日本的爷爷名字已记不清,但洪洞关爷楼里的碑刻上有他的名字。”李双武的父亲名叫李愚,今年80岁,当时爷爷到底和日本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李双武由于经常关注和收集家族有关的历史,他了解的比父亲还多。

  “我的曾祖父叫李继操(音),曾在日本留学,在我们后人眼中,他是家族走向没落时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非常有气节,日本人把战火烧向中国后,他就闭门不出,闲居在家。”李双武推断,敢亲自与日本人交涉,还能让李家大院免遭焚烧,不仅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识,而且也能从中看出他超凡的智慧。”

  “我想整理李家的家谱和历史,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一直没有着手。”李双武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非常有想法,希望有一天,我们李氏后人能够团结起来,跟其他家族人一样,不计较亲近远疏,想方设法把祖宗的历史和文化用文字记述下来,把族谱能重新收集整理出来,让更多的李氏后人了解家族历史,激发进取上进的热情,个个都做有知识、有文化对社会有益的人。”

  沟东大院印证老人说法

  从沟东村中心的柏油路由北往南行走,在一排排新建的房子中间突兀地矗立着一座大院。这座大院院墙很高,大门上有精美的石雕门额。门额上书“稼穑惟宝”四个大字,字迹笔力雄健,潇洒流畅。

  稼穑一词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同行的一位洪洞籍民俗文化研究者,因为痴迷地方文化,在研究“舜耕历山”对稼穑有过专门的关注。他介绍,在延续数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古代不少贤达人士,无论为官还是经商,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远远超出了其他,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不少古代高官仕途不济,进而归隐山野,自耕自种的原因。”

  院落的大门非常气派,厚重而高大,周身被铁皮包裹,由于年代久远,铁皮已部分脱落。门是半开的,院里长满了荒草,已经看不出住人的迹象。

  这座大院内许多建筑已经被拆毁,看不出曾经的完整格局,但能看到史家大院的影子。荒蒿漫过了人头,草丛里有一条通向北房的小道。院内的建筑只剩下北房,东厦和西厦,站在荒草里,令人感到破败和萧条。西厦门前堆放着不少鸡笼,东厦南侧的照壁下也是如此。通过鸡笼的空隙,依然能看到照壁的高大和精美。

  与西昌村史家大院不同的是,这个大院的北房虽然也是砖砌建筑,但只有一层,而史家大院则是二层。经了解,该院落二层的房屋可能由于坍塌已经拆除。除此之外,从现有建筑看,这座大院与史家大院别无二致。

  记者此前采访西昌村史家大院的老人史云锦时,他曾表示,老人祖辈相传的说法:“河东沟东、河西西昌、马牧许家有三座相同的大院,同一张图纸、同一批建造师。”如今,沟东村的这个院落印证了老人的说法。

  买回祖先房产有种归属感

  “这是我们祖上留下的大院,土改时一座大院分了9家,后来由于风雨侵蚀,房屋毁坏严重,看到老祖宗留下的房子一天天坍塌,心里很不是滋味。”47岁的李双武介绍,3年前,我花了几万块钱把部分已经坍塌的房屋权又买了回来,现在虽然部分房子已经只剩下根基,但是宅基地还是别人的,还需要买回来。”

  李双武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见到他时,他正拿着铁锹修整院子。他现在所住的大院已经成为一座敞口的院子,大门拆了,照壁没了,东西厢房已全部坍塌,东边只剩下裸露的根基,西边则堆放着老旧的砖瓦。原来院内精美的雕版也被毁、被拆,还有的被卖了。站在院内向上望,二层部分走廊和房子风雨飘摇,有摇摇欲坠之感。但是,依然能看出曾经的高大气派。

  “别人都另选地基去建新房了,但我觉得这是老祖宗的遗产,别人不珍惜,作为李氏后人我们得珍惜。”李双武介绍,买了房子首先是有地方可以住,最重要的是,买回老祖宗的房子有一种归属感,即使它已经破败和萧条。”

  记者 王隰斌 张春茂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