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万安妫汭沟的盛事

2016-11-30 09:49: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龙凤古城万安的乡亲们前来观看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隰斌)11月27日,龙凤古城万安阳光明媚,人头攒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亲”活动沿线的20余个村的威风锣鼓队会聚“昭阳宫”西侧,共同庆贺“洪洞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成立暨揭牌”。当天,参加今天揭牌仪式的有: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临汾尧文化研究中心、洪洞县委宣传部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省、市、县的新闻媒体。参加省、市、县、镇的主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专家、教授、学者6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耄耋老人周文洁介绍妫汭虞舜文化研究

  东方升起的太阳,一扫前日的“霾”气,两面舜都锣鼓队、妫汭锣鼓队帅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十里八乡的乡亲兴高采烈,观赏久违的千余人威风锣鼓表演。参加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成立专家、学者听取耄耋老人周文洁介绍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他由浅入深、引经据典,祥细介绍了分布在槐乡两岸的舜帝出生地--圣王村--仇池村--历山--万安妫汭沟的关系。“尧王访贤、舜耕历山,禅让帝位有典可查,尧王将二女嫁给舜不是传说,是真事,有记可证。”周文洁说“《尚书·舜典》记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史记·五帝本纪》说:‘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他说,史记中的记载不止这两条,考察全国有妫汭之说的地方有许多处,但是有“妫汭沟”称谓的仅万安一处。

  在万国林立的史前,有虞国国王是舜,万安在元代之前称“国家堡”。“姚商院”“蟒缠井”的传颂着舜帝孝顺。陶寺是“最早中国”,2014年6月12日至7月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洪洞县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万安遗址进行了为20天的考古发掘。依地势情况共开4个深沟。发掘出的遗迹有陶窑2座、灰坑18个。遗物有陶器、石器等。可复原陶器10余件,包括夹砂灰陶绳纹鬲、豆、盆等。万安遗址出土的陶器特征与陶寺文化非常接近,其突出特征是常见直口肥袋足陶鬲、单耳鬲、篮纹折肩罐等。万安村距东圈头村的舜庙很近,万安龙山文化遗存便是研究“传说时代”尧爱舜活动区域的实物证据。老人的解说,在场的所有学者都在静静地听,学者为老人惊人超强的记忆表示敬佩。

  “2016年夏至,尧文化研究专家蔺长旺按照陶寺考古专家何驽测影的方法,在万安‘无影塔’遗址实测无影”。这是地之中,是一国测历法的重要象征。而在平阳大地有许多尧文化遗存资源,仅陶寺周边就有12处,尧与舜有着二女娥皇、女英的“桥梁”作用,也是舜文化的遗存资源。舜都蒲坂新考:在洪洞与蒲县之间万安的“妫汭沟”,是舜与娥皇、女英的成婚之地,也是帝尧给虞舜设置“宫居”和“办公理政”的地方。舜都蒲坂新考与史记有舜帝迁都之说结合,形成了完整体系。

  省散文协会副会长、我市著名作家乔忠延说,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民俗文化的延续,也是民俗文化向学术文化的延伸和过渡,这是对洪洞文化、尧舜文化的纵深掘进,能光大传统文化,提升槐乡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宋振芳讲话

副理事长和镇长张新海揭牌

  随后,万安镇党委、镇政府主持了揭牌仪式,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宋振芳说,舜都新考,“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生活在槐乡,是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当地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首要地贡献是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其首倡德、孝、仁、诚的道德文化与炎帝所创的农耕文化、黄帝所创的政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说,随着我省构建和谐社会步伐不断加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不断增强,挖掘和弘扬虞舜的美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尧都、舜都儿女的心声。

  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市委党校教授石耀辉也高度赞扬了舜帝的美德,舜帝是我国历史上重名节,讲正气的道德楷模,为千秋所公认。

向专家学者颁发聘书

  最后,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任世恒与万安镇负责人为洪洞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揭下了“面纱”。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