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金牌”家庭背后的故事.........

2016-12-16 09:52: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郭世玉 立德树人造就文明家庭

  临汾新闻网讯 “用心做事,不图回报。”这是郭世玉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洪洞,提及郭世玉,熟悉她的人都会夸赞不已,称“她是我们洪洞县的一个大好人,这个家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家庭生活美满,其乐融融,全家人的善行美德影响了身边不少人共同加入到公益行动中。

  多年的坚持和无私付出,郭世玉一心把关爱奉献给社会。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儿。

  因为事迹突出,郭世玉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2月14日,记者来到郭世玉的家中,采访这个“金牌”家庭背后的故事。

  赴京领奖 儿媳为婆婆添新衣

  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简单的家具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陈列得井井有条,最显眼的当属在客厅悬挂的那幅全家福,瞬间让人感觉这个家庭的温馨和温暖。

  “这是儿媳妇给我买的新衣服,说红色看着喜庆。”得知婆婆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后,两个儿媳妇便为她专门买了一身新衣服。一辈子朴素惯了的郭世玉还有点不习惯,但这是儿媳妇的心意,她也就欣然接受了。

  “好是好,就是价格有点高。”听似抱怨的话语,但郭世玉难掩心中的喜悦。

  在郭世玉眼中,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十分懂事,对她们二老很孝顺,不管是生活上还是搞公益活动,都给了她很大支持,让她可以全身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虽然去过北京很多次,但这次的意义不一样。”郭世玉说,她此次去领奖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临汾、代表山西。去北京之前,她就暗暗想,一定要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 此次参加“全国文明家庭”表彰,留给郭世玉印象最深的就是,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咱也只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党中央对咱如此重视和嘉奖,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动力。”郭世玉说,她更坚信自己的选择,不管有多难,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爱系军营 官兵心中的“郭妈妈”

  记者和郭世玉一同来到洪洞县公安局消防队,消防官兵们正准备训练。看见郭世玉,大家都围上来称呼“郭妈妈好!”她拉着官兵的手嘘寒问暖,像久别的亲人一样。

  “郭老师可是我们的好妈妈,她对消防战士甚至比对亲生孩子还亲。”洪洞县公安局消防大队高黎锋说,虽然有时候嘴上叫郭老师,但是心里却把她当成妈妈。”

  用郭世玉的话说,她与兵有着不解之缘,爱人是一名转业军人,她也是退休干警,儿子毕业后也参军入伍。

  2003年,退休在家的郭世玉了解到军营文化生活较为单调,便主动到洪洞消防队为战士们服务。她创作的第一个群口快板《英雄的消防兵》,在当年的“八一”晚会上赢得雷鸣般的掌声。此后,她一鼓作气,创作了小品《最后的军礼》、音乐小品《感谢有你》等,歌颂消防官兵。

  2004年12月,郭世玉把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舞伴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洪洞县妈妈爱心团”。从那时起,每逢春节、七一、八一、中秋等节日,她都带着“妈妈爱心团”慰问消防官兵,与官兵们一起联欢,包饺子、聊家常,让远离家乡的官兵们感受家的温暖,体会到妈妈的关爱。

  虽然时隔十多年,郭世玉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去军营的情形。“当时我们十几个人带着在家里做好的麻椭,还买了些物品,骑着自行车送到军营。希望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可郭世玉一直坚持,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些子弟兵身上。为了更好地宣传消防知识,她组建了两支上百人的消防志愿者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消防节目,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宣传消防知识,她本人也于2015年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消防宣传大使”。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组织“妈妈爱心团”去敬老院、孤儿院看望慰问,关爱留守儿童、资助贫困生上学,送去对他们的关爱。

  十几年来,妈妈爱心团”上百次慰问的所有费用都是郭世玉及其家人承担,受母亲的影响,儿子儿媳也都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把拥军当作责任,把服务社会当作使命,无偿提供经费支持,全家人共同携手,谱写了一曲投身公益、助人为乐的赞歌。

  相濡以沫 老伴默默做好后勤

  “老头,咱们家的荣誉也有你的一半。”多年来,郭世玉在外奔波做公益,老伴李七生自然成了她的坚强后盾,家里的事,他默默地承担着。

  今年69岁的李七生,1977年从部队复退回到洪洞,先后担任乡镇书记、县农业局副局长等职,在郭世玉眼中,老伴就是个实干的人。

  2008年,李七生突发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这些年,他发病3次,虽说恢复得不错,但郭世玉每天在外操劳顾不上自己的小家,李七生没有任何怨言,默默地做好家里的事情。

  正在采访时,李七生买菜回来了,郭世玉走到门口接过老伴手里的菜,老头,辛苦了,赶紧回来,外面冷。”没事,不冷,你忙你的吧。”……老俩口说着,相互搀扶着进了家。

  “我觉得只有家的温馨、关爱、支持,才能有我的现在。”郭世玉把这多年的荣誉归功于家庭的和谐、团结。

  从1973年结婚到现在,两口子没有吵过嘴红过脸,工作中相互鼓励,生活中互相扶持,相敬如宾。

  因为举行慰问演出的节目都是郭世玉担任总编导,工作量自然十分大,有时晚上睡觉睡到半夜,突发灵感,她便起身吆喝老伴:老头,快。”李七生会很默契地把记事本和笔递给她,并陪她进行创作。

  “老头确实付出很多,知冷知热,疼我爱我。”郭世玉说,她经常参加完活动后,累的腰酸腿疼,老伴便打好热水,为她搓腿按摩。

  李七生不善言谈,对于郭世玉选择的事,他从来没有怨言,闲来无事,他便自己在家里练习书法。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尊重,最大的修养是包容,心若窄处处是怨言,心若宽处处是春天。”多年的人生经历,郭世玉总结,尊重他人能让人得到想象不到的东西,要用包容之心去面对生活,用善意和大爱去感染生活,有好的品德和美德就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明理儿媳 把公婆当作亲爹妈

  “美德靠弘扬,孝道靠传承,父母坚持做,儿女跟着行。”这是郭世玉一家的家风教育。

  1973年,城里姑娘郭世玉嫁给了复退军人李七生,由于公公去世早,婆婆一个人拉扯大几个孩子,他们结婚时老人已经60岁了。明事理的郭世玉把结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交给婆婆:妈,这个家你来当。”她这一举动感动了丈夫,也感动了婆婆。

  郭世玉生孩子时,婆婆因腰伤不能下地,郭世玉一边照顾刚落地的孩子,一边为老人洗衣擦身,端屎端尿。在与婆婆生活的27年里,郭世玉没有与老人红过一次脸,老人一辈子不容易,顺就是孝。”郭世玉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被她的两个儿子和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婆婆也是妈!”采访中,两个儿媳妇都不约而同讲出同样的话。在她们眼中,婆婆就是她们的榜样,上行下效,婆婆怎么做,我们怎么学,婆婆做的事都是好事,对我们后辈人在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都很大。”

  都说婆媳妇关系难处,但在郭世玉家里,婆婆与媳妇却亲如亲生母女。郭世玉说:我没有女儿,但两个媳妇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她们甚至做的比女儿都好。”

  郭世玉与儿媳妇的关系,让邻居们看起来都十分羡慕,“这家人,妈妈是好妈妈,媳妇是好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2013年,郭世玉被查出患恶性肿瘤,全家人全力以赴,在老伴的关心下,在儿子、儿媳的精心照料下,郭世玉的病很快恢复了。刚做完手术,两个儿媳妇轮流为婆婆按摩搓腿,同房的病友都以为她们是老人的女儿。在得知是儿媳妇时,病友们都赞叹不已,夸郭世玉有福,有两个好儿媳妇。

  正是因为有家人的关爱与鼓励,郭世玉成功战胜了病魔,她又重新带领“妈妈爱心团”继续她的公益之路。

  郭世玉身体不好,儿子儿媳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劝慰道:妈,你身体不太好,就别那么拼了,尽力了就行,别累垮了身体,你可是咱家的顶梁柱啊。”

  知道郭世玉放不下她的公益事业,儿子儿媳们都表示“我们接过妈妈的接力棒,妈妈尽力而为,我们全力以赴,将妈妈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老辈行孝在我们眼中是楷模,我们行孝在后辈眼中是榜样,孩子行孝在我们眼中是传承。”郭世玉有自己的理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立德树人”的家风,成为千万家庭学习的榜样。

  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