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洪洞县广胜寺镇严家庄村为独姓村,严家有三大门宗,即中门、东门、西门,早先村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比比皆是,时下仅有村东的楼院保存较为完整。日前记者探访时发现,大院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有着千丝万镂的联系。
楼院建于道光二十八年
花甲老人严威展谈到东楼院时说:这个楼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是最好的一座,也是最后一座。”
从现有的残垣断壁看,这是清代富裕人家建造的高墙大院。三进式院落还能看到轮廓。二道门的木廊雕塑虽被人为破坏,却还能看到精雕细刻的痕迹。
北房是正房,明三暗五结构,下边是窑洞,上边是二架梁硬山顶瓦房。“原先站在院中看,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现在看,一层是窑洞,二层只有屋脊还维持原样。”坚守在该院的77岁古稀老人严学义介绍。
东西厢房各为三间砖木结构二层楼,歇山顶两面坡,一层住人,中间是客厅,两边是火炕。二层是用木梁做支撑,上铺木板,主要用来存放粮食与杂物。
“严威展虽然年龄比我小几岁,但他的辈份比我大,我得叫他叔叔。”严学义老人介绍,南房早先是严家的祠堂,全部装得是软花门,那窗花极其漂亮,可惜十几年前被人拆掉卖了。
在该院北房的西北角是上北二层的楼梯,在木梁上仍能看到“大清道光戊申年(公元1848年)丙子日吉时位上梁,监生严克镕,男州同文统,孙国栋创建”字样。而清代的监生有举监、贡监,贡监也叫优监,表示从生员(秀才)中选拔优秀的人去国子监读书。严克镕到底是哪一类监生尚不知晓。其子文统是州同,在清代属从六品官员,是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诸事。文统是何方州同,他们的后人也不清楚。
曾祖将南庭典当
“曾祖父叫什么已记不清,他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便将南庭当了。”严学义说道,这个院子到了他这一代,分成了十几股,股份比较大的是严威展家。
曾祖父败家后,爷爷严丙南就成了别人家的雇工。雇主看到他老实、勤恳,还给他娶了媳妇,他在雇主家生儿育女,一干就是15年,土改期间赎回了南庭。
母亲是南官庄人
王国凤是洪洞南官庄人,她嫁到严家才知道婆婆也是南官庄人。
严学义说,母亲是南官庄樊家之后,姊妹3个,母亲叫樊小女。在那战乱年代,姥爷染上赌博恶习后,便将母亲卖到了爷爷家,随后母亲成了父亲严德胜的媳妇。
姥爷赌博起来啥也不顾,舅舅那时年龄还小,在南官庄村口玩时,被一支过路的部队抓到内蒙古,解放后舅舅回到洪洞,几经周折才找到了他们。
历经168年风雨,严家东楼院虽然破败,但依旧古香古色,见证了历史,传承着文明。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