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16日,洪洞县景村的牛王庙遗址鼓乐喧天,道情悠悠。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冒着高温酷暑,欣赏该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剧的演出。近百人的威风锣鼓也前来助兴。
84岁的耄耋老人段甲戌向游客讲述动人的牛王庙传说。“这也是听先祖口口传下来的,在古代,汾河将两岸百姓无情分隔,汾河西的老百姓非常崇拜牛王,传说牛王有两个祭祀日,农历四月初十与农历六月二十三。为了纪念这两个日子,远古时汾河西岸的魏村、龙马一带的百姓要东渡汾河到曲亭一带祭祀牛王。”段甲戌娓娓而谈,吸引了许多百姓。有一年,正好是牛王的纪念日,一股黑色的龙卷风裹着两块席片从汾河东越过了汾河,一块落在了魏村,一块落在了景村。于是,魏村与景村便在席片落下的地方各建立了一座牛王庙。魏村的牛王庙建立于哪一年他没有考证过,但是,景村牛王庙遗址的石柱上雕刻着日期,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距离今天已经773年。
两个村都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庙宇,每年的四月初十开始都要举办七天庙会。四月初十当天全村老百姓还会在牛王庙内进行代代沿袭的古老祭祀习俗,以示庆祝。农历六月二十三也是牛王的纪念日,两个村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进行祭祀,祈求平安。
景村与魏村近在咫尺,相同的日子举行同样的活动,形成了一种竞争,老百姓无所适从,看了魏村的,误了景村的。
后来两村经过协商,魏村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十举行祭祀,会期为7天;景村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举行活动,两村的祭祀活动时间错开后,村民都能看到不同的戏曲与节目。
“由于人为因素,景村的牛王庙只剩下仰天长叹的六根元代石柱。”花甲老人赵立君介绍,六根元代石柱代表着深厚的古老文化,退休后,他就有守护元代庙宇遗址的愿望。由于老家东北的亲人都已离世,而自己将毕生精力都留给了平阳,这里的文化吸引着他,所以就承担起守护遗址的责任。
看到一个外乡人这样爱护当地文化,许多村民也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村民们自发集资在原献亭的石柱上撑起了钢结构棚顶,以保护这些元代石柱。近几年,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景村的庙会也红火了起来,有戏、有威风锣鼓,十里八乡的百姓顶着烈日欣赏着庙会文化。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