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记者与山西省十大武术名师樊汉武一起到临汾西站接他的爱徒蔡明主。当熟识的面孔进入视野,人到中年的蔡明主已经站到了眼前。“到家了,谢谢,谢谢,师父也来车站接,实在不好意思。”两人边走边聊。
“你是湖南人,这是山西,怎么是回家呢?”记者不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师父家就是回家哟!不过还有另一层意思。”蔡明主神秘地说。
1月19日,记者再次见到蔡明主,又问另一层意思是什么?他幽默地反问:你著有《洪洞通背拳概览》一书,应该知道啊。洪洞通背拳是土生土长的优秀拳种,我是回到了通背拳的家乡——平阳古城和槐乡。”经他这么一说,记者恍然大悟。
“蔡明主可是中央财大的研究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樊汉武大师说。
蔡明主是湖南永州人,出生于1976年,1998年就读于北京物资学院,从那一年开始,由于身体欠佳,有人劝他习武强身,于是他拜著名的武术老师李德山为师。“李老师曾是人民大学武术队队长,在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中曾蝉联三届全能武术冠军,曾为周总理表演过武术。李老师主要练老北京的三皇炮锤、陈氏太极、南拳、长拳、小花枪、穿林剑等。在大学,我跟着李老师学习了长拳、南拳、陈氏太极、散打等套路,在学校里,我是唯一从大一到毕业还坚持习武的学生,也是李老师唯一经常带着同专业选手交流的学生。尽管那些专业选手技术身体条件都比我好,但我是山里人,从小就习惯吃苦,有他们没有的坚强和韧性,所以,交手时他们多数很难占上风。”蔡明主介绍他的第一位师傅。
大学毕业后,蔡明主考取了中央财大研究生,由于训练不得法,落下了一些毛病,由此停止了武术锻炼。2005年,在李德山老师的引荐下,蔡明主见到了当时在北京人文大学传授洪洞通背拳的樊师父,是樊师父重新唤醒了他的武术梦,从2005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十几年没有中断。
“人文大学在通州区,中央财大在海淀区,来回一次要6个多小时,当时为了向师父学习洪洞通背拳,甚至有时逃课向师父讨教。”蔡明主回忆。
后来才知道,李德山老师在山西教拳时就与樊汉武先生结为金兰。蔡明主刚开始学的是洪洞通背拳108式,樊师父让小师弟教,那些小师弟都是北京武术队的队员,108式3天就学会了。而他却学得很慢,由于生活、学习的压力,108式学了忘,忘了学。
“师父讲武术会把其他拳师最神秘的东西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他教学生是言传身教、行胜于言。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者,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实践家,但同时师父也是经典武学理论的教科书。坐而言道,不是师父的风格,他习惯于一边讲一边演练,这对我和师兄弟来说很受用。”蔡明主这样评价樊汉武大师。
“记得有一次师父的腿拉伤,行动有些不便,需要躺在床上静养。那段时间,我整天陪在师父身边,给他抹药、打开水、洗衣服、买饭,甚至多次给师父洗脚,也就是那段时间,我改称他‘师父’。师父看在眼里,很感动,还没完全康复就着急教我一些通背中的经典手法。”蔡明主说。
洪洞通背拳的拳理与功法不是一朝一日就可练成的,十几年来,每逢节假日,蔡明主都会千里迢迢来临汾,向师父学习研究通背拳,回到北京后,又向北京的武术大师学习各个拳种的拳理,然后与通背拳的手法和拳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洪洞通背拳的每一个拳谱都有实战功能,有哲学思想、有兵法理论,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武术与佛学一样,是修出来的。”他感慨地说,武术的一些技巧是文字不能表达的,只有师父的身传指点才能体悟到。
“为了学习洪洞通背拳、传承这个好拳种,我必须经常回家。”蔡明主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国企的项目部任职,月薪两万多元,为了经常回家(临汾),他把工作辞了,到一家颇具实力的民企从事征信工作,并在业余时间创办了公众号“传统武学”。为了自己热爱的传统武术,2017年4月,他又辞掉工作,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传统武术上,致力于传承弘扬洪洞通背拳。“回家的次数多了,技艺有长进,对通背拳的了解也多了。师父的技艺变化无常,随着师父年龄增长,挖掘、传承通背拳法迫在眉睫。”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