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走进洪洞县首届红薯文化节

2018-10-09 21:04: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啊,原来土生土长的红薯,竟然有一个神秘的‘洋身份’,小朋友你们知道吗?”10月7日上午,在2018年洪洞县首届红薯文化节上,30余名临汾晚报小记者展开了一次知识大旅行,了解了红薯的种植、生长食用、医用价值等。

  听讲解 红薯身份大揭秘

  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亲近自然,同时了解农耕文化,临汾晚报小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与“泥土”亲密约会,洪洞县电子商务协会工作人员为小记者详细讲解了红薯的历史与起源。

  “各位小记者,你们知道红薯最早产自哪里吗?”当工作人员抛出疑问时,小记者们七嘴八舌地抢答:山西、山东、河南……”这些答案被工作人员一一否定。

  “我觉得红薯的原产地应该是东土大唐,因为《西游记》中唐僧是从东土大唐出发,而且剧中还有土地爷,红薯又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听到小记者刘森宇脑洞大开的回答,工作人员不禁给幽默风趣的他点了个赞,但是这个答案明显不对,这可让聪明的小记者犯了难。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工作人员不再卖关子:红薯最早产自南美洲,后来侨商陈振龙将种子传到中国福建,试着栽种并且获得了成功,随后各地都开始栽种红薯,因此陈振龙也被称为‘甘薯之父’。”“为什么全国很多地方都种红薯,但咱们洪洞就要举办红薯文化节呢?”小记者孙晨轩提出了疑问。

  工作人员不禁被小记者的专业素养折服:因为红薯种植在洪洞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红薯及红薯制品远近闻名,等一下你们就可以吃到由红薯制作的20多种小食品。举办这次红薯文化节,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洪洞红薯,也希望未来的你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更多农民伯伯致富。”

  学知识 土生土长讲究多

  听完讲解后,我们来到了洪洞县淹底乡杨岳村一农户的红薯地里,进行了“红薯大作战”。

  有着20多年栽种经验的董伯伯从红薯的种植时间到种植方法,详细地给小记者做了讲解。

  红薯先要经过育苗,然后在扦插,最后才能生长。一般红薯播种的时间是在每年四五月份之间,最佳播种时间是五月中旬,这时温度基本稳定,红薯种子可以快速发芽。

  听了董伯伯的讲解,小记者们恍然大悟:原来种植红薯的时间很有讲究,以前我还以为栽到土里就行。”小记者梁睿琪一边听讲解,一边做笔记。

  随后,董伯伯用一株红薯苗作示范,讲述了红薯的种植方法,从选种、播种、施肥、顺苗、防病到最后的采收,每一步都很重要。“孩子们,种红薯可不是种上就没事了,而是要经过很多步骤,所以你们现在吃到美味的红薯时,一定要珍惜不能浪费,因为农民伯伯很辛苦。”虽然不善于表达,但董伯伯还是希望孩子们此行不仅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能通过亲手劳作,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此外,董伯伯还现场为孩子们示范如何挖红薯,要找准红薯根,然后用手将红薯身上的泥土抛开,因为有些红薯苗栽种比较深,因此成型后的红薯也埋得比较深,所以在挖的时候一定要挖到最底部才能往出拔,否则容易造成红薯断裂……

  听到这里,小记者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挽起袖子,准备开始挖红薯了!“这满地的杂草,可怎么挖呀!”这可不是杂草,这些都是红薯秧,顺着它们就能找到红薯了!”董伯伯笑着解释道。为了方便孩子们挖红薯,董伯伯将红薯秧拔到一旁,只剩下几根断茎,接下来小记者们便开始“掘地三尺挖红薯”啦!

  动手挖 劳动中获取快乐

  “嘿哟嘿哟拔红薯……”小记者邵睿轩按照《拔萝卜》的旋律唱起了歌,还改了词,红薯挖了不到一半,就双手抱着红薯头拔了起来,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红薯硬生生被拔成了两半。“红薯是很脆的,可不能像拔萝卜一样,要一点一点地把周围的土刨出来。”看到刚挖出来的大红薯变成了两截,邵睿轩脑子里响起了董伯伯的教导。随后他重整旗鼓,再次投入到挖红薯的行列中去。

  “我挖红薯有诀窍!”小记者谢锦瑶可是挖红薯小能手,还给别人当起了指导老师。她说,挖红薯要轻轻地挖,然后把上面的土拨开,再将红薯轻轻地摇晃下,观察下面有没有松动,并估计一下埋在土里的红薯有多大。“通过不断地刨土才能发现土里面深藏的茎,有时候一根茎下面有很多个红薯,所以挖着挖着总能发现那些藏起来的小家伙。”

  听到小记者们的挖薯感悟,董伯伯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小记者们就是棒,善于动脑思考。

  “没想到挖红薯这么难!”小记者们纷纷感叹道,不过随着越来越有经验,他们挖出的红薯个头又大又完整。“看,我这红薯叫‘相依为命’!”小记者刘森宇与弟弟刘森皓合力挖出了一个巨型红薯,高兴地直跳。

  不知不觉,小记者们挖出的红薯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看到自己一个小时的劳动成果,大家都沉浸在欢乐中。随后,薯”来“薯”往、红薯接力赛等游戏,让小记者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友谊与快乐。

  伴随着咕咕叫的肚子,我们品尝了种类繁多、口感极棒的红薯宴,有薯条、薯干、薯片、薯饼还有薯球等等,“原来红薯这么好吃……”小记者们边吃边赞。

  “本来以为挖红薯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自己挖了才知道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需要讲究技巧,更要付出努力。”小记者杨子江说,以后做事也要讲究方法,做任何事也要更加努力。而这也是临汾晚报小记者团《行走的课堂》意义之所在,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他们自己动手,用眼去发现、去感悟,从而真正培养他们全方位的能力,掌握多元化的知识。

  “这样的活动特别好,体验绿色生活,孩子们也能从中学到知识,收获感悟,真棒!”活动结束当晚,郭晨菲妈妈将孩子挖出的红薯做了晚餐,并给了此次活动一个高度评价。

  记者 赵俊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