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韩家庄村: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2018-10-31 10:27: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演出现场

  枫叶正红,秋菊初绽。

  10月26日,记者来到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村,远远地就听见了锣鼓声,邻村人有的坐着三轮车,有的带着马扎凳子,赶往韩家庄看戏。记者循着锣鼓声,随着人流,走进了该村文体活动中心。

  文体中心的人民舞台上方,挂着“洪洞县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的横幅。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要在韩家庄村演五场戏,村民不用花钱,在家门口就能过一把戏瘾。

  日场戏是12点开演,9点才多一点,戏场里的人都挤满了,人们围着看锣鼓表演,韩海平是韩家庄锣鼓队的指挥,这阵是现场总指挥,他粗犷阳刚的指挥风格,把锣鼓手的粗野,又调高了一档。铿锵的锣鼓,震撼人心。锣鼓刚收场,秧歌又舞上。表演者不是剧团的演职员,而是邻村和本村的锣鼓爱好者和中老年舞蹈队员。台下表演结束,台上才拉幕开演。台上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变成了台上台下齐动,村民剧团互动的半天文娱活动。送戏下乡激发出了村民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推动了村民的文化自觉。

  记者来到后台。今天的剧目是《明公断》,讲的是家喻户晓的包公审案。秦香莲的扮演者是刘文贤,已参加了两年多送戏下乡活动,刘文贤最大的感慨是:“喜欢听戏看戏的人又多了,对我们戏曲表演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我在下乡演出中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刘文贤14岁学艺,16岁登台表演,25年的舞台生涯,令她欣慰的是,现在许多家长愿意让他的孩子学习传统戏,“他有教小孩子学戏的打算,为传承中华戏曲文化做更多的贡献。”

  85岁的韩生银,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老伴腿脚不好,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来看戏,为了不影响别人,他把车停在戏场的后侧。“人老了没啥别的爱好,就爱听戏,能在村里看戏,好,真好,”老人连声赞叹。

  “以前穷,娱乐活动少,看戏就是最好的娱乐,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人的要求也高了,剧团的设备、布景也比原来好多了,都在进步嘛”,69岁的韩虎生是一名戏曲爱好者,看戏时他比较内行,演员的唱腔、走位和音乐都有留意,看到动情时还跟着哼两句。

  张麦英是威风锣鼓队的一员,等她表演完回家喝了口水再来,演出已经开始了,舞台前早已坐满了人,于是她登上一辆三轮车,占据了有利位置。“我喜欢看现代戏,尤其是说咱农村的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的戏,多些这样的戏更好,”张麦英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下午两点多,演出结束了。包公的扮演者刘二黑脱下戏装,后背汗水打湿了一大片。他端起一碗面条吃了起来。下乡入村吃住条件差,他和同事们都已经习惯了。

  杨东海是大槐树蒲剧团的团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送戏下乡不仅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实事,更能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我们的传统艺术既要留住老观众,还要吸引发展年轻观众,要多排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让更多的人喜欢戏曲,进而让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洪洞县文体局副局长张全定告诉记者:“送戏下乡是民生实事,为贯彻落实好这项民生工程,洪洞县整合全县演出资源,今年要完成200场的送戏演出任务,主要面向农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戏,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文化下乡,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不仅仅是送一场戏。

  记者 李卫红 柴亚虹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