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墟舜居考

2018-10-31 17:24: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关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记载,尽管历史上有孔传“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之说,有孔颖达“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皆在冀州”之疏语,还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河东地形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之言,但事实上对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史学界却不乏争议。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家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历经四十年的陶寺考古已经将“尧都平阳”的结论基本坐实,接下来所谓“舜都蒲坂”的话题自然成了当下历史学界和民间历史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笔者无心耗费笔墨与他人争辩,只是想借此研讨活动的机会将自己不成熟的研学心得提出来与诸位学者分享,本文之核心论点:舜出生之地“姚墟”和舜居住之地“妫汭”就在历山之下的舜岭,简言之“姚墟舜居”之地在今之历山下的洪洞万安。

  以下将依据五个方面的论据对本文的论点予以论证。

  一、典籍文献的基本支撑

  1、《尚书》记载:“舜生姚墟”。

  2、《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居妫汭。”

  3、《尧典》记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4、《孔传》:“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于所居妫水之汭,使行妇道于虞氏。”

  5、皇甫谧云:“蒲坂,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

  6、《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7、《帝王世纪》载:“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

  从上述典籍记载,我们至少可以明了地获得以下几条重要的信息:

  1、舜出生在姚墟,亦称妫墟。

  2、居住在妫汭,即居住在妫水之汭。汭[ruì]是指妫水隈曲之处。陆德明释文:汭,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杜预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汭。

  3、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嫔于妫汭的虞舜。

  4、舜都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

  二、地理特征与典籍记载和传说的高度吻合

  经查地图,在历山地区确有一条现今依旧存在但濒临干枯的古河道存在,即妫水。据《洪洞县志·卷17·文艺志》载,明参政刘应时著有著名诗文:

  杨城西望藐仙山,生长英皇在此间。

  一去潇湘云飘渺,独留妫汭水潺湲。

  仪型自念当年化,魂梦宁知几岁还?

  肠断苍梧望夫石,至今修竹泪痕斑。

  由诗文可知,在明代时当地人们就认为英皇生活在姑射山下,且此地有妫汭和妫水存在。据当地百姓记忆,实际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妫水流量还是很大的。

  此外还有妫汭沟、舜岭、国家堡、聊天洞、蟒缠井、韩家庄(后妈)、姚墟(东姚头、西姚头)和姚墒院等与上述典籍记载相关的地名存在。特别是今之万安镇恰位于妫水隈曲之处,即水之内也;而不像其他地方所谓的“妫汭”,或是有妫而无汭者,或是都为水者。从该地区这些具有文化内涵之地名来看,恐并非偶然或是巧合。

  为便于读者了解“妫汭”,现将其他地方的相关资料附后:

  1、永济之“妫汭”

  《地记》说:“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杜预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汭。”显而易见,此“妫汭”者,没有“妫水隈曲之处”的“水之内也”。《水经注》:“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沩水,北曰汭水。”此水同归异源,实为一水,不可强分。

  2、北京市怀来之“妫汭”

  《路史·国名纪丁》说:“潘,故县属上谷,本北燕州,贞观故曰妫州,今妫之怀戎,亦曰妫墟。”王北辰在《妫水河名考》中认为,妫州妫水是后来之名,非舜始居之地。

  据《山海经》记载,幽司也是舜之后。《东夷源流史》说:“幽司北迁幽都,今北京古则叫幽州即此。今怀来为妫州,有妫水、舜祠、舜陵……都与姚舜之裔北迁有关。

  3、安徽宣城之“妫汭”

  此“妫汭”者,只是“汭水”而已。

  4、查百度地图湖南长沙宁乡有“妫水”,但不见经传。

  至此,毋庸多言,所谓“妫汭”当何解,帝尧“降二女于妫汭”之地当在何处,相信读者自有分晓。

  三、虞舜参政、施政的50多年间具有可能性的居住地域

  从尧王访贤得舜始,到舜代天子至有20年之久,舜代天子又有8年时间,之后尧作古舜服丧三年后,舜施政25年。从舜参政、施政的50多年时间来看,其地位的变化将会导致其居住地的变化。笔者认为至少在舜协政的20年里他是居住在妫汭的,代天子的8年居住在妫汭的可能性也很大,但继位(尧禅让)后居住在陶寺尧都是可能的。估计典籍记载“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谨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的时间,应发生在舜就天子位之前夕。

  《五帝本纪》云:帝舜当初“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说舜在代天子位的8年里,就居住在妫汭,此时此地已有“都”之名讳。那么,这里的地名“国家堡”之存在也就具有了十分的合理性。

  至于竹书记载的“作游宫与陶”恐与陶寺早期小城的始建相关,而陶寺中期的建设恐与舜继位的事件相关。

  尧舜禹三者都在世时,即在他们共存的年代里,长达67年之久的治水工程是件头等大事,尧命共工和崇伯鲧治水50年不克,虞舜协政后大禹治水13载功成。可见虞舜在这个时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之角色和地位。

  考古文化的重要佐证

  考古文化一般以发现遗存的地名来命名该文化,因相当于尧舜时期的考古文化最早在龙山发现,所以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统称龙山文化。尽管陶寺文化的发现晚于龙山文化的发现,但要强调的是龙山文化陶寺型实际上是尧舜时期龙山文化的核心文化,或是主体的龙山文化。笔者认为这一概念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笔者标绘了这张历山地区陶寺型文化遗存的分布图,由图中可见,仅历山、万安和枣坪3处就有6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陶寺型文化遗存,据业界专家称如若妫汭沟不被洪水冲坏,其文化遗存的面积会更大。历山周边16处、350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陶寺型考古文化遗存,是对洪洞万安、历山地区很有可能是“姚墟舜居”之地的重要佐证。经初步概略统计,这一考古文化几乎覆盖了整个临汾盆地与周边地区。

  另外,此“姚墟舜居”之地与尧都平阳陶寺遗址的相关性也极为明显,二者间的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这里有似乎与历法相关的地名“历山”,山下不远处辛村有重要文物日晷的发现,还有万安村无影塔的存在,这些似乎都与陶寺古观象台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证实这种“联系”存在的可能性,笔者与诸天文爱好者曾于2016年夏至日对万安无影塔进行了实地观测,见证了无影塔确实无影的时刻,虽无影塔现已不存,且其建设年代也无从考知,但它毕竟是对远古先民天文活动基因传承的历史记忆。2017年夏至日又在历山进行了日出、日落方位与周边地形地貌特征的关联性进行了实地观测。

  经测算定位,历山山顶偏南位置,即海拔最高处(884米)的经纬坐标为:东经111.508度,北纬36.318度;夏至日北半球太阳赤纬23.5度;天文台计算的当地日出时间5:16,日落时间19:54。依据观测点坐标和以上相关参数,通过预先计算得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其方位角为29.56度;自磁北0度顺时针度量,从历山观看日出点,清晨5时16分太阳应在历山东北方向60.04度升起(即应从霍太山顶峰南部约10公里处海拔高度2000米与1800米的两座山峰之间出现);19时54分应在历山西北方向299.56度落山(即应从青龙山北部一座海拔1311米的山峰落下)。

  这次实测不但完全印证了预先计算的数据正确无误,而且还发现利用霍太山和青龙山的山体形状特征,非常有利于人们通过日出和日落的位置来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时节。特别是笔者发现,在历山观测日落因其西边青龙山具有非常连续明显的地标特征,较于在陶寺观测日落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于是脑海中便萌发了一种猜想,“历山”和其东北部霍山下的“观堆”,这些从名讳上似乎与天文有关的地方,很可能是昔日尧舜时期陶寺观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笔者尚未对霍州观堆进行实地勘察,但其周边丰厚的陶寺型文化遗存的客观存在,预示着观堆那里很可能会隐藏着重要的信息等待着人们去揭示。

  从图中不难看出,西泰山(霍山老爷顶)、浮山尧山毗邻的天坛山(圣王山)、洪洞的历山和陶寺观象台所在地的崇山,四座山构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而每座山下几乎都有一个与天文相关的地名,如辛村、辛城、观堆。任意对角间的连线又会形成新的近似完美的三角形,这个由8个点组成的观测系统估计足以实现理想的观测。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有待遇进一步的探究。历山上仅仅发现有陶寺中晚期的窑洞房址遗存五六处,面积较小,考古专家分析当时山上并不适合聚落的形成,住少数的人,很可能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人,比如天文、气象观测等,而在历山山下与历山相距11公里的辛村发现了用碎石和泥沙黏合而成的圆形日晷,恐怕也并非偶然。

  四、民俗是历史文明基因的传承

  洪洞万安一代的村落,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四月廿八,百姓都会自发地进行接姑姑、迎娘娘的大型民俗活动,据说这一活动已经传承数千年而未中断;这里流行的宴席“重八席”,据说是“重华席”的谐音;这个锣鼓之乡的锣鼓曲牌中有一曲叫作“投唐”曲牌,说是尧王访贤得舜,虞舜部落归唐的庆典之曲。这些在全国诸多虞舜文化遗存分布地区中是独一无二的,毋庸赘言,它是历史的身影,是对历史文明基因的传承。

  五、何地是蒲坂

  “舜都蒲坂”,何地是蒲坂?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在晋南地区,有两处地名与“蒲”字相关。

  一是临汾市的蒲县。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伊子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伊子的故事。《蒲衣子》云:蒲伊子者,舜时贤人也。年八岁而舜师之。”

  二是运城市的永济。永济古称蒲坂,西汉置蒲反县,王莽改为蒲城县,东汉改为蒲坂县,均为河东郡治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蒲坂县于蒲州东,在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大业三年(607年),蒲坂县并入河东县。隋大业初废,故治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

  迄今为止,史学界普遍认为“舜都蒲坂”之地,就在运城市的永济。但笔者对此略有疑问:

  尧禅位于舜,尧舜关系密切,既然永济一带是舜都之蒲坂,那么从考古文化遗存来看,永济地区必然多多少少会存在尧时期的陶寺型文化的遗存,但答案是否定的。

  永济乃至整个运城地区庙底沟文化亦即相当于黄帝时期的文化遗存,确实是比较丰厚的。但尧舜时期典型的龙山文化陶寺型亦即当时龙山文化的核心文化,在这里却不存在。这里只有龙山三里桥文化遗存的存在,且分布也并非很广。

  再者,从较大范围的地理地势来看,二者相比,历山与万安有蒲有坂;而永济则是有蒲无坂。这个勿需多言,看看地图自然知晓。关于“舜岭”与“蒲坂”之地名称谓,查《万历洪洞县志》,其形胜与建制沿革篇中亦有明确记载:“东跨箕山、西环舜岭、南连姑射、北拱霍岳”,“虞舜肇十有二州其一首曰冀州都於蒲坂在冀州之域县仍为甸服地”,这也证明笔者的上述分析与推断并非是无据可依。

  结语

  一年前我的老朋友周文洁先生旁征博引撰文数十万字,提出了与史学界主流相悖的观点:“舜都万安”,闻之惊愕,然细心拜读其文章,也觉得甚有道理,于是几经思考便有了此拙文落笔,作为民间史学爱好者,写起文章海阔天空恐是一种通病,尚有不妥敬请赐教,当不胜感激。(蔺长旺)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洪洞县万安妫汭虞舜文化研讨会随记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