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救助管理站:用爱铺就回家的路

2016-08-04 10:31: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用爱铺就回家的路

——侯马市救助管理站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我想和你商量个事,能不能在10月份把我送回去?”

  “没问题,我们随时做好准备。”

  “还有不要把我送到市里,你们要把我送到家里,我们老家有海鲜、花生等特产,给你们带点……”

  “真不用了,我们把你送到当地救助站,他们就会把你送回家的……明天,我们过来接你先去洗个澡,换件衣服。” 这是7月28日下午,侯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闫红伟和来自山东潍坊的流浪人员高学礼的一段对话,内容简单朴实,但每句话都能体会到这位20多年未回家的流浪人员的思乡心切和感激之情。今年以来,侯马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各类人员327人次,护送返乡27人次,行程8000多公里,救助各种疾病人员7人次,安置滞留人员4名。

  通过一台通过式金属探测门,记者进入了救助站的接待室,闫红伟告诉记者:“接待站都是全天候、零距离为社会‘三无’人员和弱势群体服务的,这个探测门是为了保证他们及工作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记者了解到,2016年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启用后,该救助站对来站求助、上街巡查等救助人员信息全部录入救助系统。站内4名滞留人员的DNA血样采集,经过多次与公安部门协调、研讨,于5月份完成此项工作,已录入全国走失人口信息库,进行比对查找,使滞留人员与家人团聚又近了一步。救助站等级评定工作逐步完善,按照等级站要求,该救助站对站内及未保中心内部设施进行了重新布置和完善,餐厅及无障碍通道改造完工,电视室、手工室、教室、医疗室、室内外活动场所等各项功能已基本配备到位;在原有的床位基础上又新增加了20张床位,总救助床位达到58张,实行了分区管理,分类安置。房间内安装了消防报警器和紧急呼叫器,楼道内加设防撞扶手和摆放了消防灭火器,确保在站人员安全。

  2015年11月20日,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救助站工作人员王赵伟像平日里一样在街上巡查,突然发现有一位老人在街边做饭,询问后得知,老人名叫张永财,是河北省秦皇岛人,由于离家13年了,找不见回家的路了。王赵伟立即将老人接回救助站,给老人洗澡换衣服,并将其安置在救助站生活了近一个月。当年12月8日,侯马市救助站在联系好秦皇岛卢龙县救助站后,派王赵伟带队将老人送回了1300公里外的老家,当见到家人时,老人激动地说:“13年了,我都以为我再也回不来了,共产党的社会就是好,连我一个流浪汉都有人管。”

  为了对流浪人员的巡查不留死角,该救助站多年来持续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近三年来上街巡查行程3万余公里,发放爱心救助服务卡1000余张,确保及时得到救助,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夏越冬。巡查范围覆盖全市,乡村到环乡路两旁以及废弃的房屋内,城乡结合区,桥梁涵洞,车站广场,繁华地段,人员密集的集贸市场等。今年,该救助站与爱心志愿者团队进行对接,在各乡办设立救助服务咨询点,在各管辖区内发现流浪人员及时上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流浪人员及时得到救助。6月20日,该救助站开展了“在站寻家、让爱回家”寻亲服务宣传活动、宣传救助政策,让广大市民了解遇见流浪乞讨人员如何去帮助,还向市民发放爱心救助服务卡及宣传资料1000余份,黄手环100个。

  “医学部门确认的39种传染病中,我们接触的就有31种,在救助中,如果遇到正常的被救助人还好说,要是遇上一些有‘障碍’的,那我们的工作难度就很大。”闫红伟告诉记者,在救助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精神障碍的被救助者不积极配合,有的甚至对救助人动手,但不管被救助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救助人都必须真诚对待。2015年6月8日晚上10点钟,救助站接到志愿者电话,一位女子赤裸着身体在大街上乱跑,闫红伟立即与同事郝青霞一同前往救助,在得知此女子姓仪后,郝青霞便试图与其接近,没想到仪姓抵触情绪很强,一个耳光就打在了郝青霞的脸上。“说实在的,当时我心里顿时感觉非常委屈,别人都以为我们的工作很简单,但是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有‘障碍’的流浪人员,而且我们还必须要与其沟通。”想起当时的场景,郝青霞至今难忘,然而当他们把仪姓女子送回家,看到一家人团聚的时候,郝青霞心里又感觉到了这份工作的自豪。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