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53岁的杜春海是侯马北工务段翼城东桥隧车间路基工区的一名普通桥隧工。他穿戴很不讲究,黝黑的脸上还时常戴着一副墨镜。在工区他虽不是工班长,但责任心很强,大事小情都爱操心。工友们亲切地称他为爱操安全心的“老杜”。
今年暑运中,段上进行的集中整治危树、杂草会战开始后,按“老杜”的工龄,他已经在侯月线上摸爬滚打了30个年头,已近退休年龄,他完全可以留在工区值班,可他考虑到人手紧、任务重,就自告奋勇、主动请缨上了施工现场,而且还担当了施工负责人。对他来说,首先面临的是出工远的不便。“老杜”所在的工区离工地有30多公里路,每次出行都要比别的工区提前一个多小时。可他从来不怕多走路。他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骑上摩托车直奔工地后,先是召集人员安全讲话,接着是检查作业人员进隧道是否带上了头灯、现场防护员是否带上信号灯、施工机具是否齐全,而且还要对施工人员、机具一一进行拍照、清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以至施工结束后盯着作业人员将料具一件不遗漏地收回等等,看似查缺补漏的平凡工作,他做得认真仔细,一点都不含糊。
“老杜”常念标准化作业安全经,有股较真劲,严中有爱。在进行护坡危树整治时,他总会时刻关注着现场的情况,总要盯着每个人把安全带系好、绑牢这才放心。一次有个年轻职工说:“这坡不陡,系不系没必要。”“老杜”却坚决不依,一句“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把人驳了回去,直至这名青工按要求把安全带系紧系牢。每次进入护网前,他总要盯住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防员电话联系,听到一句“上下行没车”后,这才让施工队伍排队进入施工现场。他常对施工人员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施工人员,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执行作业标准不能走样,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大家不要小看每一个小小的安全疏忽,这都可能酿成灾难性的事故。”在一次施工中,老杜因为感冒扁桃体发炎,喉咙疼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还是轻伤不下火线,没有请假,只是嘴里常含着几颗金嗓子含片对付,仍坚守在岗位上,尽管这样,还带着嘶哑的声音,不忘提醒大伙儿注意安全的事。
“老杜”干起活来,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从不服输于年轻人,不管多苦多累,他都主动抢在前头。有次在更换枕木施工中,他专门找刚刚参加工作的一名青工结对子,无形之中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但他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又犯了。但他却认为,自己这么做,既让青工长了技术,又保证了任务的完成,虽然累了点也值。
在妻子的口中,“老杜”却是一位不合格的丈夫。由于工作忙,平均每月回家陪老婆的时间仅有那么几天,有时甚至连续一个月也不能回家。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每每说到这,老杜都含着眼泪。
老杜说:“工作不养闲人,我必须为自己的设备负责、为安全负责。”也许,这就是他的安全幸福观吧。(白波涛)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