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范韶华)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霍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快推进“六大发展”“六权治本”“六型转变”,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稳中求进力促增长,率先发展步伐稳健。该市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工业引深转型升级、农业建设三大基地、旅游实施联合开发、城市构筑五大板块、环境开展“四城联创”、民生提高五好标准、党建落实两个责任,强力实施了总投资超130亿元,涉及工业转型、农业增效、城市提质、旅游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的75项重点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特别是公共财政收入总量、增幅、增速在全临汾市排名均为第四,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位次前移;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在临汾市排名第一,全省第九,为下一步持续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力狠抓产业转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基础优化夯实,霍东新型工业园区一期竣工投产,液化天然气调峰储气项目投入运营,华润10万千瓦风能发电项目有序推进,霍煤、霍电、兆光等企业平稳运行,为该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税源,转型发展的后劲更足、活力更强。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三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发展蔬菜4万亩,种植核桃3万亩,培育规模养殖场290余个。西张垣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完成了集约化智能育苗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设施配套,具备了产前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统一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综合示范效应日益显现。三产发展持续升温,七里峪景区累计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上霍线尉候段改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景区功能。总投资超15亿元的陶唐峪、娲皇庙、祝圣寺等景区开发全面启动,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16.52亿元,同比增加16.3%。鼓楼地下商业街投入试运营,南街农贸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6.5%,第三产业得到整体提升。
不遗余力改善民生,幸福指数连年攀升。该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连续7年举办爱心助学活动,累计筹款1600余万元,1.3万余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实施了职教中心、公办幼儿园、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天然气扩户、热电联产快速推进,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达到500余万平方米,天然气扩户6000余户,实现了市区和近郊的全覆盖。全面促进文化繁荣,深入挖掘霍州书、锣鼓、门神、土布、剪纸等民间艺术,连续三届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不断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四类困难家庭学生、农村80岁以上老人救助标准,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583人,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4%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五有”“五好”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政府的“兜底”作用更加凸显。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全市大局和谐稳定。该市不断加大信访三级网络建设,扩建了23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在全市199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实现了市、乡、村三级同步接访。特别是在全省“以群众举报乡村干部腐败为切入点集中解决群众信访诉求问题”专项治理推进会上,霍州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市作了典型发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始终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大检查力度,整治各类重点隐患251项,全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25%,连续8年荣获临汾市安全生产先进市。
全力推进扩容提质,宜居新城更加靓丽。开元小区开始入住,橡胶厂棚户区改造主体完工,州署文化产业示范园、中镇国际花园、东关、赵家庄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快速推进,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经三路、纬三路、新建南路、城区街巷硬化、上霍线尉候段改线等道路建设基本完工,城市交通网络更加通畅。大力开展了爱国卫生清洁运动,全市清运垃圾7万余立方米,清理“四堆”2600余处,清扫面积380万平方米。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汾河、对竹河治理工程稳步实施。我市连续7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宜居霍州更加靓丽。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