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霍州煤电三交河矿,早晨7点的工业广场上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一辆接一辆的无轨胶轮车从井口井然有序地或是运送职工到工作面,或是运输材料到井下,还未入井的胶轮车则成一字型整整齐齐排开停靠在广场边。无轨胶轮车的全面投用,将这个矿以往错综复杂的架空线缆、纵横交叉运行各种运输车辆的场景,永远地定格在那段历史。
这个矿于2007年6月率先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投用两辆人车、8辆料车;从2012年4月起逐步增至现在的40辆,成为集团公司无轨胶轮车使用数量最多的矿井。目前,这个矿有运人胶轮车20辆、运料胶轮车20辆,其中有两辆4吨多功能车、6辆5吨料车、6辆6吨料车、两辆10吨叉车、两辆25吨叉车、两辆40吨支架搬运车,如何管好用好这些价值不菲的“铁家伙”,无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三交河矿是这样做的。
学习培训管好人
不同于在宽敞的公路上开大货车,胶轮车运行在情况复杂的井下巷道,驾驶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为此,这个矿修订完善了胶轮车司机安全操作质量标准和岗位责任制,每周一周三班前会强化运行知识和运输规程的学习,加大动态考核力度。运输工区现有120名胶轮车司机,这些司机的选拔可谓严上加严。首先他们要经过矿上专门的“驾照考试”,司机逐一上车,接受指定考核,三次通不过直接淘汰,即使具备B本条件,也不能当胶轮车司机。上岗前,他们必须进行两个月的专业实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司机是专人专岗,副司机由班组长或副队长担任,开车时,严格执行正副司机同时在岗,司机要对车辆运行状况实时记录,保证车辆无故障运行。副司机要协助司机安全行驶,提醒监督职工规范乘车,在运行中给信号站发出信号报告行车位置、运行情况。“井下条件复杂,像2-601工作面路况有连续下坡道,外加3个急弯,40吨的支架搬运车一般车长9.6米、宽3.5米、高1.7米,只有操作经验丰富的专岗司机才能安全驾驶。”运输工区技术员周峰说到。
“保姆式”管理管好车
这些庞大的胶轮车犹如威猛武将,在井下“战场”什么难干、费力气的活儿,对它们来说都不在话下。以20辆人车来说,一天运送职工从出入井口到工作面至少1413人次,来回行驶约560公里;而料车一天运行达200多公里。这些威猛的“铁家伙”在矿上的运转率达到了95%以上。对这些昂贵的“铁家伙”的维护保养工作,这个矿更是做得事无巨细。
多年来,这个矿对40辆无轨胶轮车一直实行着“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严格落实班检、日检、月检以及定期维护保养的工作。每班结束后,司机负责胶轮车的擦洗清理工作,及时给车辆补充柴油、水等。交接班时,司机认真填写行车记录,专业维护人员全面检查胶轮车,发现隐患当即处理,确保车辆各项指标合格。此外,这个矿严格规定行车速度,杜绝车辆超速行驶,避免车辆超负荷磨损;在井下巷道安装有安全警示标识,指引司机安全行驶,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摩擦。自胶轮车投用以来,这个矿没有发生过任何井下运输摩擦碰撞事故。
发挥效能干好活
矿机电科科长冀连甫说:“胶轮车的优势就在于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使用过程中无风险,一站式的运人拉料,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
过去,安装大采高支架,通常要分解进行,先用吊车装到平板车上捆绑好,然后利用电车拉到井底车场,接着运到轨道巷,再用绞车拉到五采区,最后用绞车慢慢拉到组装硐室,在组装硐室另需四五个人进行组装,一个班8小时最多组装两三台,顺利组装完成,最终拉到工作面,这样浩大的工作不仅需要反复地装车卸车,工人劳动强度大,常常累得精疲力竭,而且运料环节多,每次至少需20个工人,人工成本高,擦伤碰伤的几率也高。
现在,5.5米的支架不需要进行拆装,可直接使用40吨支架搬运车将一个整体支架直接运输到位,一个班至少能安装回撤四台大采高支架,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不用再操心断绳、脱轨、跑车等事故的发生,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这个矿曾在2-513大采高工作面创下了9天完成回撤工作的高效记录,要在以往至少一个月才能完成,安全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无轨胶轮车省时省力,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无轨胶轮车方便快捷,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安全系数,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