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种植核桃耐干旱、投入少、好管理、省工省时,又没有市场风险,所以很受村民们欢迎。”金秋时节,在霍州市白龙镇后柏木沟村核桃种植基地,看到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后柏木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全喜心里乐开了花。
走进该村的田间地头,记者看到错落有致的核桃树下,一株株长势繁茂的油用牡丹随风摇曳,甚是喜人。郭全喜一边带领记者参观核桃种植基地一边介绍说:“你看到的这些核桃树都是2013年栽的,为了弥补闲置土地导致的经济损失,2015年,我们又从山东菏泽引进油用牡丹,发展林下经济,既不影响核桃树生长,还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后柏木沟村有75户村民、217口人,耕地面积1600余亩。多年来,一直靠种植业、运输业、外出务工为生,群众收入微薄。面对这种情景,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2012年,村“两委”干部经过考察,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村里协调把多年的闲置土地全部复耕,重新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变“宝山”。2013年,后柏木沟村在全村开始大规模推广金核核桃种植,通过争取由林业局免费提供苗木,发展核桃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他们整合资源、科学谋划,开始引导农民产业转型,栽植金核核桃1200余亩,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2014年,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金核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机制,扭转分散经营的传统种植模式,抱团发展核桃产业。同时,村民们不忘学习,通过聘请专家、外出学习,提高了种植户嫁接、修枝、病虫害的防治和管护水平。
种植户刘元平深有感触地说:“核桃树种植已成了我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乡亲们不用愁无事可做,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有了金核桃,村民致富有盼头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全喜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18年达产后按每亩种植33棵计算,每株产核桃5斤,每斤售价12元,每亩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平均每人6亩核桃,算下来一人每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在成功种植核桃树的基础上,2015年,该村又从山东菏泽引进油用牡丹,发展林下经济,把特色种植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助推精准扶贫的又一举措,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真正把闲置土地变成“金山银山”。说起油用牡丹,不善言谈的村委会主任王新建打开了话匣子,王新建说:“由于我们去年才开始种植,预计今年亩产只能达到150斤左右,加之它是新品种,一些村民还不认同,不过我们有信心把这一产业做好,过一两年,亩产定能达到300斤左右,让大伙儿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农民的增收再创一条新路子。”
聊起今后的打算,两位带头人信心十足:“我们计划开荒造田1000亩,并引水上山;同时再发展油用牡丹300亩,不断提高管理技术,提高亩产量,引领更多的老百姓致富,真正让大伙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后柏木沟村作为该市干果林种植两个示范村之一,以金核核桃种植合作社为依托,栽植核桃树1200亩,牡丹200亩,全村人均6亩核桃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集体经济成功破零,以核桃基地和林下经济油牡丹的发展,为农民打通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记者 范韶华
头条点评
立体种植拓富路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很多农民想创业,却又受到资金短缺和技术缺乏的双重制约。霍州市白龙镇后柏木沟村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通过争取由林业局免费提供苗木,村里协调把多年的闲置土地全部复耕,重新开发,栽植金核核桃1200余亩,种植油牡丹200亩,优化产业结构、助推精准扶贫,为农民打通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为后柏木沟村发展核桃基地和林下经济油用牡丹,立体种植做法叫好。如今,闲置土地变成了“宝山”,核桃树种植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