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桃花,人们联想到的也许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美不胜收,也许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娇艳姿容,但不会想到还有一种叫做桃花面的民间小吃。近日,记者走访霍州民间,寻找这份独特美食。
“桃花面其实并非霍州独有,安徽、河北等地也有桃花面。而霍州桃花面,用的是细饸饹面,浇头有烧肉、丸子、酥肉等,配以独家配制的汤料,吃起来极具地方特色。”霍州市民刘爱萍告诉记者,在霍州当地,每逢家有红白喜事,主家招待客人时,都会首选桃花面,后来因为做法过于繁琐,便渐渐被其他面食代替。如今,想要在霍州吃一碗地道的桃花面已经十分困难了。
据霍州当地人称,霍州桃花面早已流传了几百年,据说在清朝时期,著名戏曲家、传世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子六十四代传人孔尚任来霍州游玩,住在知州孔兴琏署中。一天,孔兴琏陪同孔尚任到陶唐峪拜谒尧祠,中午在尧祠用饭,吃的便是霍州饸饹面。只是为了照顾孔尚任这样的贵客,厨师特意在饸饹面里加了烧肉、酥肉、丸子等。
一路游山玩水,孔尚任早已饥肠辘辘,看到美食上桌,拿筷便吃,一碗吃完,还想再吃一碗,等面时,随口问这是谁做的饭。祠堂里的人告诉他,这是桃花姑娘做的”。孔尚任一听,连连点头,拍手叫好“桃花面好!桃花面好!”从此,当地百姓便把加有烧肉、酥肉、丸子等的饸饹面称为“桃花面”。
“这段故事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也没有书籍记载,不知道真假,不过在历史上,孔尚任确实来过霍州,招待他的 知州也的确是孔兴琏。”刘爱萍介绍,在她小时候,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长辈就会带着她逛集市,而每次在集市看到桃花面,她都会央求大人给她买一碗。
“买桃花面时,摊主会将一碗饸饹出锅装碗,先加一勺汤料,随手放些葱花,然后就会问顾客,要不要丸子?要不要烧肉?要不要酥肉?当然,加丸子、烧肉、酥肉都要另外算钱的,如果什么都不要,摊主就只给你端上来一碗清汤饸饹面。”刘爱萍回忆,她小时候,每一次吃桃花面,都希望丸子、烧肉、酥肉全加。
一碗简单的桃花面,道尽了霍州当地的民风习俗。如今,霍州当地已经很少能遇到出售制作桃花面的摊点。“现在大街小巷全是卖麻辣烫、米线的,我认为作为山西人,在小吃上还是要推崇山西的面食,要不然再过上几十年,人们连什么是桃花面都不知道了。”刘爱萍说。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