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周童:“特殊”家风让我诚信经商

2018-03-18 21:56: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在霍州市南外环,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五金店,生意非常好,很多顾客专门跑到这家店来买商品,也许便宜不了多少钱,但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今年28岁的周童,是这家店的老板,学乐器的他,本想在大城市闯出个名堂,但在外打工五六年,不但没有挣到钱,还花光了父母的养老钱。去年年底,他回到霍州,从父亲手中接过店铺,想要踏踏实实地跟着父亲做生意。可没想到的是,父亲传授给他的经营之道,是从一记耳光开始的。

    “我家的五金店开了快30年了,父亲以前在煤矿工作,后来才开了这家店,在我的记忆中,这家店和我的年龄一样,我爸经常开玩笑说,这家店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周童大学毕业那年,父亲让他回来经营门店,那时他还心怀梦想,总想出去闯一闯。

    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就回到老家,接替父亲开始经营这家店。

    周童自幼看着父亲做生意,耳熏目染下,他对经营这家店充满了信心。“有信心是一回事,能经营好又是一回事,我爸从没有打过我,却因为我接手商店后做的一单生意,愤怒地给我了一记耳光。”周童介绍,去年年底,大红灯笼销售火爆,所以他进了一批灯笼,准备挣上一笔。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将灯笼的电源配线更换成了已经库存多年的“散线”,这批“散线”库存时间太长,虽然比不上灯笼原先搭配的电线,但搭配灯泡没有问题。

    “把旧电线废物利用了一下,还可以多挣一点钱,可在父亲那里,却出了事儿。”周童说,一个老顾客购买了一对灯笼,回去使用了几天后,说电线有问题,太软,用的时间长了还发烫,随后找到店里,要求更换电线。当时他正好不在,父亲接待了这位老顾客。

    “我爸知道这件事后,当即给我打电话让我快回家,我想这件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没有当回事,直到当天晚上了才回到店里,可一进门,我爸照脸就给了我一巴掌,当时就把我打蒙了。”周童说,从小到大,父亲一直对他宠爱有加,几乎没打过他,这一巴掌,实在让他费解。

    挨了一巴掌之后,周童稳下心神后发现,父亲正在给所有的灯笼更换电线,而之前的旧电线扔进了垃圾桶。“城里有超市的时候,我感觉咱家的小店开不下去了,可是因为有老顾客照顾,所以一直营业;后来煤矿不景气了,我又感觉咱家的五金商品卖不出了,刚想要换个生意,还是因为老顾客照顾,所以才没有改行。”周童的父亲说,这家店开了三十年,靠的就是那些并不富裕却一直照顾自家生意的老顾客。儿啊,你怎么敢给咱们的衣食父母出售这种烂货!儿啊,钱不能这么挣!”听完父亲的这番话,本来感到委屈的周童,突然感觉自己做的过分了。父亲说的这些,其实他都知道,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这家小店,自己在外求学多年,又折腾了多年,全靠这家小店来支持,而那些老顾客则一直支持着自家的小店。

    “我爸说,他做了一辈子生意,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诚信两个字,一般顾客在购买商品时,总会犹豫再三,货比三家之后才会出手,而我家的商品,靠着诚信这两个字,几十年来,已经赢得了顾客的口碑,很多老顾客购货时,甚至不搞价,因为他们相信我家商品的质量。”周童说,这一巴掌,让他重新认识了父亲,也明白了很多事。记忆中,父亲每次进货回来,都会把所有的商品从头到尾看上一遍,如果发现有一点瑕疵,就放进仓库,宁愿自己亏本,也不愿意销售出去。

    “诚信经商,诚实做人!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周童说,虽然挨了一巴掌,但他感觉这一巴掌挨得值。因为这一巴掌,让他明白了做一个生意人该守的规矩。

    记者杨全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