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段三林:为果农架起致富金桥

2018-11-26 16:45: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他敢闯敢干,多方“取经”,积极寻找到适合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好项目;他心系桑梓,扎根基层,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果农们搭建了致富的桥梁;他情牵百姓,播撒科技,带领众乡亲科学化种植,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果农收入,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赞誉;他就是霍州市三林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家人”段三林。

  段三林今年52岁,是霍州市三教乡龙泉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龙泉村地处霍山脚下,海拔1100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苹果。80年代,一些老百姓开始种植苹果,但由于信息落后,栽植技术缺乏等因素,制约了当地果树种植发展。那时的段三林在外做小本生意,一次与几个朋友闲聊,从做苹果运输业的朋友口中得知,苹果供不应求,其前景非常好,头脑灵活的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时机,而且自己村里非常适合苹果种植,自家又有闲置的地,当即萌发了回村种植苹果的念头。

  说干就干,他买来相关书籍,并去外地虚心向苹果大户请教,学习苹果种植技术。准备好一切后,1990年,他平整了自己的7亩地,开始种植苹果,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创业之路是充满艰辛的,如果没有专心的态度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段三林深有感触地说,刚开始种植苹果时,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种植过程中费工费时,除虫防病不科学,造成低产量,但是他没有被吓倒,而是咬紧牙关,积极引进新品种,并聘请专家上门指导。段三林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从种植到施肥、修剪、喷药,他都亲力亲为,用家人的话说,段三林对果树比对娃都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段三林种植的苹果个大皮薄、香甜可口,其产量也一路飙升,苹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苹果不只是为了自己致富,2011年,段三林通过申请贷款,投资70万元成立了三林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了机械仓库,30万公斤的冷库基地,通过示范带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种植来带领大伙一起致富。

  合作社成立以后,为了消除村民们对合作社性质的疑虑,段三林实行“一条龙”服务,从选苗到种植、管护、施肥、套袋、采摘全部由合作社管理,并免费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免费发放苹果种植管理技术资料。2013年12月,段三林积极参加运城市绿色农产品经营者产业协会举办的“两调一控”暨果树修剪技术培训,随后,他与运城绿协公司合作,寻求技术帮扶,多次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每年都举办近20次培训班;春、秋、冬三季聘请专家深入基地现场指导,吸引了周边村庄果农的加入。合作社的成立,使广大果农从意识上有了新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管理思想,更新了种植技能,使商品果产量连年翻番,果农收入连年上升。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段三林的信心更足了。他引进了新品种红富士,并在富士苹果的基础上使用“硒”元素,使苹果中维生素、矿物质、含糖量大幅提高。由于采用科学种植,其基地的苹果不但口感好,而且卖相也好,一些外地客商纷纷前来定货,常常供不应求。在他的带领下,果农的信心被提升,干劲儿也更足了。

  说起合作社,当地的果农都会竖起大拇指,社员李海平、郝仁亮均是受益者,以前种植10多亩地,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也就2万余元,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实行科学种植,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收入翻了好几番,现在每年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

  果农李海平说:“以前,我种植苹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几年合作社每年都邀请农科专家前来培训,指导科学种植,苹果质量大大提高。凭良心说,收入能连年增长,应给段三林记头功。”

  如今,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拥有技术骨干6名、农户100户,种植规模已达到500多亩,年产量近200万公斤,果农的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当地果农在农业生产中技术落后、投入不足、产量不高的问题,还开阔了思路、改变了观念,为果农架起了致富金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的努力下,三林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市农业委员会授予“临汾市示范社”,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示范社”。现在,段三林仍坚持每天都到基地劳作、勘察,积极探索更多种植和销售路子。他说,作为农民要适应新常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懂经营、善管理很关键,他要做转型农民,把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霍州:小伙酒醉难进门 邻居误会来抓“贼”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