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有什么资格叫“古中国”

2016-05-21 16:14:53 来源:山西新闻网


  • 后稷像


  • 位于稷山县的稷王庙一角。

千百年来,受黄河及其支流汾河的惠泽,河东大地山环水绕,平畴万顷,农业发达,盛产粮棉,可谓物华天宝,表里河山。
   现在的运城仍然流传着一句话: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东。您给我三两天,我给您五千年!这话说得很响亮,也很自豪。因为自人类诞生以来,就特别垂爱这片土地。

从运城盐池看,在古代,谁占有了盐池,谁便拥有了国家

盐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让人不由自主联想起了白毛女。这位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女子,头发全部变白、视力明显下降。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有人归咎于盐的缺乏。
   可是,让人疑惑的是,在人类学会生产盐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世代繁衍在地球上了,盐的缺乏似乎并没有带给他们困扰。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了位于运城的古盐池,运城的盐池大约形成于7000万年前。在远古时期,每到盛夏,南风一刮,太阳一晒,盐湖便会形成一层层白花花的食盐,这就叫天日映成。我们的远祖在进化过程中早早地发现了盐池及它的价值,形成了一有机会就吃盐,在身体中储备盐的习惯。
   南京市盐务管理局局长周秀云曾经讲述了一个与盐有关的典故。在古代荷兰,政府对有的犯人会实行一定时期内的强制性断盐,犯人在断盐过程中痛苦不堪,食物里没有盐,犯人胃口就差,吃不下饭,就会浑身虚弱无力,慢慢地出现肌肉抽搐或虚脱现象。
   离开了盐,人的身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变化?因为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
   我们的远祖在进化过程中,随着熟食和农耕时代的到来,熟食促进了史前人类体质和大脑的进化,也促进了新陈代谢对盐分需求量的增加。
   总之,人类在不断地适应和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而在这一生存和改造过程中,“盐”同粮食、水成为了人类生存、进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需求要素。“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舜帝的《南风歌》描绘的便是河东盐池,南风过境,盐粒滋生的壮丽景象以及盐对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相传是虞舜时期,舜帝巡视河东盐池,感慨而作。
   所以,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迁徙线路,都与盐产地密切相关。那时,由于交通不便,河东古盐池周围聚居着许多早期人类的先祖,并逐渐形成最早的原始群落,进而发展成为氏族集团,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周宗奇先生在《守望潞盐》里写道:我们的先祖,在最初的时日里就是围绕着这一片含盐的池水劳作、生存并开始了文明的创造……在人类的创造力还很原始的时候,对水和盐的需求只能依靠自然。
   盐池,对于一个部落、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是专为河东盐池而造的一个字,读[gǔ]。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
   在商周时期,运城盐池的盐曾被作为祭祀贡品。由于军需民用,河东盐池自春秋以来,共有39位帝王亲临河东大地视察盐池。自汉至清,封建皇权设各类官员监管盐池及盐务。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李豫封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并在运城市城南建灵庆祠,唐德宗李适主持了落成大礼。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加封,奉祀不断。
   盐池的所在地山西运城也成为了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黄帝与蚩尤之战,史称“涿鹿之战”。这不应在河北涿鹿,而应该在山西运城盐池一带。 从黄帝、蚩尤之战的原因考之。黄帝、蚩尤为什么要交战,这是讨论“涿鹿之战”的前提。四、五千年以前,祖先正处于狩猎和采集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是坐收大自然之利。华夏先民开疆破土的地方——黄河中游又不靠近大海,煮盐的条件也不成熟,但上天却赐予了河东大地天然的盐池,它不用人力煮炼,靠的仅是天日的曝晒,南风的吹拂,自然结晶,即可以采食。
   先民都需要食盐,包括炎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其他诸部落。因此,炎黄之战和炎黄与蚩尤之战实际上是争夺盐池之战。
   炎黄之战导致了炎、黄两部落的民族融合;炎黄与蚩尤之战则导致蚩尤被杀,蚩尤部落群龙无首,族人瓦解,有的融合到炎黄族中,有的则趋向他方。
   古时候,谁占有了盐池,谁便拥有了国家,所以古代的河东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尧、舜、禹为什么建都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嫘祖养蚕来看,我们的远祖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里的首要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所谓礼仪则分为“礼”和“仪”,礼字的第一点就是穿着,待人接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在衣食住行中只有衣是外人一眼就能看到的,而“食住行”都是要和你认识之后才了解的内容。所以“衣”在“衣食住行”里排在首位。 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可以想像,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通过一步步进化,有了创造力,有了思想和智慧,当他们感觉到光着身子不好看的时候,就用树叶遮羞。?
   传说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据文字记载,几十万年以前人类穿的第一件衣服是一片树叶。到了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用骨针把许多树叶或兽皮穿连起来制成有设计的服装。当丝绸和土布产生后,在一块布上挖一个洞往头上一套,腰上系根绳,就是服装的最早造型。
   后来,嫘祖养蚕产生的丝绸,不但解决了人们穿衣的问题,而且也使衣物在人们的身上得到了美化。
   嫘祖,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人。《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西陵即今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也就是现在山西省蚕桑研究所的所在地。
   相传,当时西阴村一带是一片浓郁的桑林,人们还不会织布、做衣,而是夏缠树叶,冬披兽皮。嫘祖想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就开始用草皮,继而用树皮捻线,后来发现桑树上的野生蚕吐丝又细又结实,便开始在家养蚕。她把蚕茧煮熟后套在木棍上,用手撕着捻线,后来称作丝(撕)线。嫘祖后来又受到蜘蛛网的启发,就把丝织成锦帛,后来称绸。从此人们便开始穿上了用锦帛做的衣服,结束了以树叶、兽皮为衣的时代。后世为了纪念嫘祖对人类的贡献,尊称她为“先蚕娘娘”。
   夏县尉郭乡西阴村是嫘祖的故乡,也是嫘祖养蚕的地方。
   距运城市东北二十多公里的夏县西阴村,原是一个偏僻的村落,在1926年10月的秋季,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夏县西阴村的灰土岭铲下了第一锹土,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发掘。当年,李济经过一个半月辛苦和紧张的挖掘,终于认定西阴村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遗址,在出土的大量遗存中虽未见金属器具,但一名考古队员却突然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引起了众位考古学家的关注。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
   围绕着半个蚕茧,李济先后经多方论证,初步断定其为桑蚕茧,切割面是由锐利的刀刃所为。并鉴定那半个蚕茧确是一种家蚕,因此证明了我们的先祖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懂得养蚕抽丝。
   关于嫘祖养蚕,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中条山的西面有一片桑林,桑林边有一个村庄,每当太阳出山,整个村庄都被茂密的桑林所遮掩,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西阴村。
   西阴村里住着一位姑娘,名叫嫘祖,长得非常好看。嫘祖的妈妈早年病亡,爹爹是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常年出征在外,这里只剩下她和一匹心爱的小白马。
   嫘祖常常想念爹爹,每逢过年过节,她都要抚摸着小白马诉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年中秋节的晚上,听着邻居家传来阵阵团圆的笑声,嫘祖鼻子一酸,流出伤心的眼泪,这时,站在身旁的小白马突然掉过头来,轻轻地舔着她脸上的泪水,嫘祖心里一动,用双手托住马头说:“马儿啊马儿,你要是真懂人情,就到军中接回我的爹爹,到那时我就和你成亲。”嫘祖话音刚落,小白马一声嘶叫,就冲出门去。
   小白马像长了翅膀一样跑到军中,跑到嫘祖爹爹的面前,它又蹦又跳,又踹又叫,闹得嫘祖爹爹摸不着头脑。嫘祖爹爹只得问它:“家中出了啥事?”只见小白马扭过头朝着来路叫了几声,一声比一声悲切,爹爹觉得不妙,赶忙跨上小白马,连夜朝家赶去。第二天天亮时,小白马驮着将军回到西阴村家中。父女相见,十分欢喜,却把小白马忘在一边。这时,小白马突然嘶叫起来,意思是说:“嫘祖啊嫘祖,你说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嫘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最好的饲料添在槽中,小白马却不吃,只是冲着嫘祖不停地叫,爹爹觉得奇怪,就问女儿:“小白马到底怎么啦?”嫘祖被问红了脸,只是不说话。爹爹再三问,她才道出对小白马说过的戏言。爹爹十分生气,当下拉弓搭箭,“嗖”的一声射死小白马,然后气狠狠地剥下马皮扔到屋前。
   爹爹走后,嫘祖又羞又悔,急忙跪在马皮跟前,伤心地说:“马儿啊马儿,我做错了事,害了你的性命,今生不能如愿,来世一定报答你的恩情。”正在这时,邻居的姑娘雪花来找嫘祖玩耍,见她跪在马皮跟前,觉得十分奇怪,一定要追根问底。嫘祖拗不过她,只好说了实话。谁知雪花听了以后,用脚踏着马皮说:“好你个畜牲,真不知羞耻,还想和我嫘祖姐姐成亲……”雪花的话音未落,就见平地掀起一股狂风,马皮腾空而起,紧紧地裹着雪花翻卷着去了。
   嫘祖一阵惊慌,赶忙朝着马皮追去。追啊,追啊,她一边追,一边喊:“雪花,雪花……”追出村庄,追进桑林,可是桑林中只有她的喊声,根本听不到雪花姑娘的回音。
   嫘祖整整追了一天,累得浑身酸痛,实在没有力气再往前追了,就倒在一棵桑树下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突然耳旁响起了“嘻嘻”的逗乐声。嫘祖睁眼一看,啊,那裹着雪花的马皮竟夹在身边一棵桑树的树叉里,嫘祖慌忙喊道:“雪花!雪花!”谁知这张马皮却在她的喊声中渐渐缩小了。喊得越紧,马皮缩得越快,最后竟缩成大拇指般的一个小白团。小白团紧紧地粘在桑树上,嫘祖取不下来,只好天天来看望。
   几天以后,小白团里飞出一个美丽的小白蛾。它的两条眉毛,一双眼睛都和雪花姑娘的眉眼一模一样。嫘祖觉得新奇,还是照常天天来看望。
   又过了几天,小白蛾突然死了掉落在地上。嫘祖十分伤心。她想,肯定是害虫伤害了它。就在桑树上找起来,可是找呀,找呀,什么害虫也没有找到,只是看到桑叶上粘着许多小黑虫,小黑虫整天啃吃着桑叶,爬满了周围的桑树。几天以后,小黑虫又变成了小白虫,一个个出落得十分漂亮。它们的头酷像小白马的头,只是少了两个耳朵。它们抬头站在桑叶上的姿态也和小白马一模一样,只是洁白发亮的身体酷像雪花姑娘俊美的身材。“啊,是她,是它,是他们的后代!”嫘祖姑娘终于发现了秘密。为了报答小白马和雪花姑娘的恩情,嫘祖就把这些小白虫一条条收回家中,放在屋里的筐篮中,每天都要到桑林中采摘最好的桑叶喂养它们。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白虫渐渐长大,最后吐出缕缕银丝。嫘祖觉得小白马和雪花姑娘,都是替己身亡,而且死得很惨,就给小白虫起了个名字——“蚕”,它们吐出的白丝也就叫做“蚕丝”。
   第二年,黄帝打败了蚩尤,便在帐前大摆宴席,犒劳三军,许多将领和百姓都送来各式各样的宝物。嫘祖和她进献的蚕丝一下子吸引住了黄帝。他望着这洁白的蚕丝,看着如花似玉的嫘祖,心中十分爱慕,就向嫘祖的爹爹求婚。嫘祖爹爹十分高兴,当场就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从此,中国的养蚕事业就在黄帝的旨意下推广到了全国。嫘祖的故乡——今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也就成了中国植桑养蚕的发源地,也是丝绸之路的源头。
   夏县西阴村半个蚕茧和嫘祖养蚕的故事,是完美的巧合,还是历史使然。虽然历史上嫘祖养蚕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只是传说,但半个蚕茧却完美地印证了那些美丽的传说。

从后稷教民稼穑来看,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均在美丽的河东大地

后稷,相传是我国最早的农师之一,姓姬名弃,父亲是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出生于今稷山县。
   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稷王山位于万荣、闻喜、稷山、盐湖四县(区)交界处。
   传说中,后稷从小随母亲在山野生活,种花植草食果,在实践中培育了能吃的稷、稻、菽、粱、黍五个谷种,年年都是好收成。尧帝听说后便把后稷召到都城,封他为农官,让他教导平民百姓播种五谷。从此,百姓有了饭吃,国家有了储备。后稷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爱戴,被奉为五谷神,尊称为稷王。后来埋葬他的青山被叫作稷王山,他教民稼墙的农耕发祥地被叫作稷山县。
   传说毕竟是传说,如果仅仅靠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把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归功于河东大地,明显有点牵强。我们还可以从考古上来作进一步印证。
   河东地区的农耕文明发展史远不是我们的想象的那样简单。可以想象,我们的远祖在进化过程中,刚开始生活在山林里,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最初,他们不会使用工具,也不会制造工具,所有的食物都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得,山果、植物根茎就是现成的食物。后来,他们在追逐动物的过程中,也不知是谁抛出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也正好砸中了这个动物。这时,他们迈向了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
   再后来,他们学会了磨制石器,那些经过打磨的石器异常锋利,将我们的远祖带到了新时器时代。在那时,他们靠工具狩猎更加得心应手,捕获了更多的动物,一时吃不了,就圈起来驯养,等到没食物时再宰杀。慢慢地,那些养起来的动物也越来越听话,最终变成了家禽家畜。
   对于植物的生长规律,他们是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并认识的,人类的原始耕种也是在大自然中学会的。也许,当时的一场大火过后,大片草木皆毁,动物没有了,野果也没有了。但他们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一场大雨过后,埋在土里的植物种子和根茎又发出了新芽,并开出了花朵,过一段时间,食物又会出现在枝头或土里。还有,一阵风刮过,远处的种子落在原野,或是鸟儿飞过,粘在身上的草子落下,也一样会发出新芽等等现象,让我们的远祖慢慢悟出来,这些植物的种子或根茎埋在土里,会长出新的果实。
   于是,他们试着用锋利的石刀、石斧、石镰挖开土地,埋下种子。不久,大地上长出了新芽,开出了花朵,出现了人类播种的植物。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在河东大地上。人类学家把这种耕作方式称为 “刀耕火种”,河东大地的农耕文明就是从“刀耕火种”开始的。
   1970年5月里的一天,是令中国农业考古学界振奋的一天。这一天,垣曲县政协原副主席、县博物馆原馆长吕辑书在历山深处发现了一片来自远古的细石器。继而,他又发现了一批细石器和残缺的石磨盘。这些石器出现的地方,就是震惊中国考古界的“下川文化”遗址。
   经专家鉴定,“下川文化”遗址发现的打制石器,大多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雏形,它把中国农业的起源推到了一万五千年前左右。
   “下川文化”遗址发掘的参与者卫斯先生在学术论文《试论中国粟的起源、驯化与传播》提到,粟,也就是谷子,其前身竟是满山遍野的狗尾巴草。他的观点是,人类一代代繁衍,狗尾巴草也一代代变异,先祖们对狗尾巴草的驯化,付出了比驯化动物更强的耐心。他们不断采集生长旺盛、籽粒饱满的狗尾巴草,种植在居住地周围。年复一年,矮小的狗尾巴草越长越强壮,越长越高大,最后完成了向粟的过渡。
   据悉,目前在运城地区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已经有400多处,如芮城县东王庄遗址、平陆县盘南庄遗址和垣曲县龙王崖遗址等。这些遗址证明我们的远祖非常偏爱河东这片土地。远古的河东大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先祖们在这里早早地留下了耕作的身影。
   历史向前推进,先民们的生产工具越来越精良,被驯化的植物品种也越来越多。1931年,位于万荣县新石器时代的荆村遗址出土了谷类炭化物,经专家鉴定,那是高粱。
   可以肯定,传说中的后稷绝不是第一个种庄稼的人。但他肯定在农耕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善于总结,善于观察,熟练地掌握了农耕技术,改良了生产工具。他是一位智者,他教化民众什么时侯开始播种,什么时侯开始收获。是他系统地传授了农耕技术,也可以说,真正的农耕文明应该是从后稷时代开始的,所以说,后稷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后人眼里的农神。
   中国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而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则来源于美丽的河东大地。

从大禹治水来看,洪水的集中与突发,是造成中国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

从世纪曙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黄河和其支流汾河养育了生活在河东大地上我们的先祖们。但同时,黄河及汾河又给先祖们带来过无数次灾难,充当了恩人和魔鬼的双重角色。
   传说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们的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就将治水的任务交给鲧。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毫无办法。舜主理朝政后,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洪水。大臣们都推荐禹,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非常贤惠,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妻子告别后,踏上了征程。
   相传,大禹治水三年,虽然历尽艰辛,却依然劳而无功,不免心情焦虑。一天,他在黄河边见到一位老翁,坐下来攀谈时,老翁端上满满一碗水放在石桌上。正当大禹准备端起来喝时,老翁捡起一块石子,朝碗沿砸去,碗沿被砸出一个缺口,茶水从缺口流到桌面上,老翁用手指一划,溢在桌面上的水缓缓流到地上。大禹心中一动,连忙向老翁致谢。
   此后,大禹率领治水大军,苦战三年,破开龙门,凿开三门,引水归道,终于安定了九州。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一幅抗洪图,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提供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大禹治水,走遍了山山水水,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也留下许多“禹迹”。黄河两岸是他留下“禹迹”最多的地方。
   现在的河津市古称龙门,是因为禹凿龙门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黄河到了这里,进入了晋陕峡谷,两岸崇山峻岭,河水被束裹着,不断地向四处蔓延。大禹察看了地形,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挖开河道,断开山崖,使河水顺流而下。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石器时代,大禹和先民们是怎样凿开高大的山崖的。
   其实,稍微具备一点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龙门的形成,不过是自然变化、地壳运动的结果,或者说是千万年来河水冲刷而形成的。唐代诗人沈 在《龙门山》一诗中说:“龙门非禹凿,诡异仍天工。”但我们现在仍然愿意相信,这就是大禹的杰作。因为,大禹治水代表的是一种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从洪水四溢的远古时代一直走到现在。现在在禹门口两岸,有东、西禹王庙的遗址,当地还流传着大禹的各种传说。河津市的龙门大道、龙门广场、更是把大禹所代表的龙门文化继续传承。
   大禹之后,大隋都水监姚暹,为了保护运城的盐池,实施了一系列防洪抗洪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现在位于运城市区的姚暹渠;从河东大地走出去的李冰父子,在四川修筑了福泽天府之国千百年的都江堰。李冰父子是河东人,现在的盐湖区解州效斜村就是李冰的故里。
   沿黄河往下游走,到芮城县东南12公里处,就到了大禹渡。
   这里叫大禹渡,是因为一处高崖上的神柏。相传,大禹治水路过这里,曾在神柏生长的地方休息过。1970年,国家在此地兴建了亚洲扬程最高“大禹渡电灌站”,总扬程214米。这个大禹曾来过的地方,河水上了高原,浇灌着农田,已经为民造福几十年了。
   学者俞伟超曾指出:“因 4000年前的洪水与治水事业,强化了国家管理公共事业的职能。”费孝通也认同此观点,他在《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格局》中指出:夏禹时期洪水的集中与突发,是造成中国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有大禹治水的成功,才会有后来的“天下于是太平始”。
   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水便成了万物生长之源。所以,代表古中国的河东文明的发达得益于河流的恩泽,但在洪水不断冲刷的历史条件下,大禹治水的精神,又开启了我国的水利事业。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