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全乡的百姓,他们的好多事情我都没处理好,这是我30年工作中最大的遗憾。”吉县东城乡政府副乡长葛根朝向记者道出他多年来的工作心声。在吉县东城乡,一提起葛根朝,全乡百姓无不对他称赞。为发展该乡的苹果产业,他走家串户,鼓励全乡百姓种植果树,全乡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的东城乡,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9万亩,人均收入7500元,苹果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葛根朝1983年通过招聘考试被录用为东城乡公务员,担任过乡政府统计员、组宣委员,1995年他当选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看到当地百姓收入甚微、生活贫困,农民出身的葛根朝最能体会乡亲们的期盼,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得发展好的产业。
2000年,葛根朝响应县政府的号召,鼓励全乡百姓种植果树。多年来,农民一直种植农作物,对于种果树心里没底。为了让大家打消顾虑,葛根朝和村干部逐村逐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宣讲种果树的好处,同时,为了让百姓信服,他先种了10亩果树,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种果树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了。
“我家有9.5亩地,现在全种上果树了,每亩年收入1万元左右,这多亏了葛乡长啊!”正在果园里去袋的沟南村果农杨建中对记者说。2002年,葛根朝到他家做种植果树的思想工作,杨建中心里充满疑虑,“如果种果树家人吃什么,谁来管理,销路咋样?”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葛根朝多次对他一一详解,杨建中的疑虑最终打消了,他被葛根朝的工作热情所感动,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果树。
村民的果树种上了,为解决果树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疑难杂症,葛根朝查找大量的果树管理资料,参加了市、县、乡组织的培训班,邀请果树专家进行指导,并且多次组织果农到洛川、曲沃等地学习管理技术。经过几年的摸索,葛根朝掌握了苹果的管理技术,成了全县有名的“土专家”。
果农陈安宇告诉记者:“葛乡长一有空就到果园来指导,平时遇到问题,一个电话他就能赶过来帮我们解决”。
2006年,东城乡提出“猪—沼—果”的生态循环模式,在这项果园生态管理模式的推广初期,群众对这种生产模式认识不够,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葛根朝和乡党委干部多次与群众座谈,引导他们发展循环经济,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让群众提高认识,葛根朝率先建起了猪圈和沼气池做试验,猪粪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用来做饭和照明,沼液和沼渣作为果园的有机肥料,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使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投资,节约了燃料费用,总的算下来,每亩地一年能节省700元。葛根朝的试验成功了,在他的带动与鼓励下,2008年社堤村建起50座“猪—沼—果”果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13年底全乡建起了1100座这种模式的果园。
太和村村党支部书记冯傲褚告诉记者:“我们村有370户居民、1960亩耕地,在葛根朝的带动下,已有320户、1650亩地种上果树,80户已经建起沼气池,40多户投入了使用,通过‘猪—沼—果’这种资源循环模式,苹果的品质有了质的变化,不但个大色美,而且口感甜脆,很受消费者青睐。通过这种模式,每亩地收入最高能达到1.5万元”。
为了发展全乡的果树产业,葛根朝忙得顾不了家,家里12亩地全落到妻子陈稳叶的身上。2005年夏天,有一次下大雨,葛根朝到各个村排查防汛,因院子地势低,家里浸了不少水,当时她又急又气,心里埋怨葛根朝不顾家,直到半夜葛根朝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他全身湿透,陈稳叶又心疼起来。
为了让群众接受他推广的生产模式,他身先士卒,以自己家为示范点,如果成功了,全乡人跟着受益;如果失败了,自己承担风险和损失。
2013年冬,葛根朝接到果园推广“减密间伐”的任务,由于果树间距较小,影响采光,要想推广,只有自己先搞起来,他趁妻子陈稳叶跑亲戚期间,说服大舅哥帮忙在自己地里伐树,等他的妻子回来看到自己哥哥参与其中,她也不好再说什么。村民们看到葛根朝先干起来了,心里的顾虑打消了,在他的带动下,经过一个月的实干,全乡减密间伐达到500亩,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东城乡工作30年,葛根朝无怨无悔,有多次机会调到县里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放不下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还有他引领果农致富的那些果树。
东城乡党委书记李规萍告诉记者:“他做事踏实认真,赢得了群众信任,是果农致富的带头人”。(记者 董枭)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吉县:金融杠杆“撬动”苹果产业发展
下一篇: 吉县检察院严守工作纪律打造廉洁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