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兴华:为父老乡亲坚守24年的果业人

2015-04-22 18:19:43 来源:

窦兴华1990年从山西省职业专科学校果林系毕业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24年如一日,坚守在果业发展第一线,为吉县果业发展和果农发家致富起了重要的作用,被果农亲切地称为“果农的贴心人”。

吉县是苹果之乡,这就给了有果林管理一技之长的窦兴华一个广阔的舞台。专业知识加上田间实践,让窦兴华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果树管理技术。作为果树技术指导员,他每天早出晚归,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果园忙指导、忙实践、忙示范。2003年作为县第三届政协委员,他提出“如何抓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县果业的健康发展,增加果农收入”等一系列对吉县苹果产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兼职人民法院陪审员,他积极协调、出谋划策,用技术力量化解了一桩又一桩果农纠纷,用朴实的人格魅力平复了大大小小的矛盾;作为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兢兢业业地行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提出了“我县旱作果园解决水缺乏的技术建议”“我县苹果栽培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建设性的建议,为吉县果业解决了许多的疑难问题。

吉县自1987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栽植苹果。窦兴华毕业后正赶上苹果发展的艰难起步阶段,看到吉县苹果生产管理落后、果农科技素质低下、技术培训滞后,他下定决心要把吉县的苹果生产管理水平提上去,依靠先进科技把果业生产真正转移到提高果农素质上。为此,他确定把培训果农当做首要任务。24年来,他一心一意搞培训,累计各类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培训果农4万人次,培养科技户180户,打造示范园150个,推广新技术30多项。

培养典型户、示范园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提升全县果树管理整体上水平的有效决策。为了落实好这一任务,窦兴华针对全县果园管理有差异、果农素质有高低、接受能力有先后的特点,把科技意识强、接受能力快的农户果园确定为示范园,同时对其进行精心打造。有了衡量标准,他便积极深入到农村挨家挨户的调查筛选,吉昌镇东关村洛中中果园最终被他选定为全县的第一个示范果园。在他连续20年的悉心指导下,该果园率先采用先进技术,从最初的科学施肥、拉枝整形、四季管理到盛果期的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果实贴字等一直到现在果园减密间伐无疤修剪技术,每项新技术的应用都会为洛中中果园带来不菲的收益,同时还能辐射带动周围至少500亩果园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如今,像洛中中这样靠果园收益存款已达上百万元的示范户在吉县屡见不鲜。

吉县苹果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做大做强、如何持续有效地发展,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为此,2003年窦兴华主编了《吉县苹果地方标准》,详细阐明了吉县苹果从产前到产中、再到产后的一系列生产技术要领,包括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规程、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培训中,他广泛宣传这套技术标准,并且在苹果标准十大园区做到了户户发放。在这套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园区果农率先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建立果园档案,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施肥品种,统一配方打药。通过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吉县苹果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每每销售季节,吉县苹果都被果商抢购一空,而且价格居高。果农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红红火火,彩电、冰箱搬回了家,轿车成了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标准化生产为果农带来了实惠、带来了富裕。他们把果园当成了聚宝盆,把果树当成了摇钱树。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不断涌现。窦兴华先后推广了疏花疏果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季修剪技术、果实套袋技术、果园生草覆草技术、果树大改形技术、果树配方施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吉县苹果品质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作为一名农艺师、共产党员,他及时提醒果农树立危机意识。吉县果园属于旱地果园,盛果7到8年后,地下养分、水分严重缺乏。如果不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果园将一路走下坡路,导致果面粗糙、品质不高、病虫害严重,以至于效益不好。

水的问题是盛果期后的核心问题,为此他提出果园密度55株以上的果园,盛果后7到8年时,3年内必须减密间伐。这一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重视。从今年秋季苹果收获情况来看,已收到良好效果。以东城乡社堤村村民刘章顺为例,5亩果园原来有220株树,因为树太密,结的果子个头小,该成熟时还红不了,每年为销路发愁。去年冬季减密间伐了110株树,树减了一半。今年果个大、着色好,树体、树枝强壮,叶面肥厚,苹果的品质一下子提高了,每公斤7.6元的价格被果商抢购,5亩地可收益10万元,收入增加了一倍。

二十四载风雨路,窦兴华辛勤付出和默默耕耘换来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连续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市农业局评为最佳科技工作者,先后被授予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在县里的支持下,窦兴华亲手打造吉县苹果科研基地,引进了优良品种,探索旱地果园发展路径,展现了一位人大代表和一名基础科级工作者应有的风采。  通讯员 健翔 记周 东平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