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苹果飘香。地处吕梁山南端的吉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苹果收获期。
在城北垣、勒马垣、中垛垣、东城垣、赵村垣等10大垣面的果园里热闹分凡,随处可见采摘装运苹果的果农忙碌的身影。刚刚把苹果出售完的吉昌镇兰古庄村果农陈建民松了一口气,今年他家7亩果园能收入8万元,比去年多了3万余元。
虽然今年天气干旱,但因为果园里有浇灌设施,陈建民在苹果坐果期、膨大期等关键时期,浇了几次透水,苹果个头反而比去年大,着色也好,被太原市一家果商看中并购买。
“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无霜期长,加之土层深厚,节令分明,非常适宜苹果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具有得天独厚的苹果生产优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白占奎介绍说。凭借这些优势,吉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名优特苹果生产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优势农产品苹果示范基地县和“一县一业”苹果基地县。
从1987年大规模发展苹果以来,经历了80年代打基础、90年代扩规模、近几年抓转型提品质的发展历程,到现在全县苹果面积已达到28万亩,年产量18万吨,产值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余元,苹果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据吉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丁春刚介绍说,在吉县农业经济构成中,苹果产业达到了5个80℅:苹果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84.8℅,82.3℅行政村是“一县一业”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苹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果业发展步伐,紧抓全省“一县一业”的政策机遇,按照产业化开发、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有机化开发、精品化包装、品牌化营销的思路,提出“苹果富民,在提质升级上取得新突破”的战略举措,全力推动吉县苹果产业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生产目标由无害化向绿色化、有机化转变,经营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营销方式由果园分散交易向中心市场交易、组织直销和出口转变。探究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抓规划落实,扩张种植规模。规模扩张是实现苹果产业化的基础,吉县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市场拉动等措施,每年以上万亩的规模扩张,苹果总面积动态稳定在28万亩,农民人均3亩果园。一是强化行政领导。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果业发展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推进全县的果业发展。
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在沿黄地带,发展嘎拉、美八、新红星等早、中熟品种;在县城周边优生区域,大力发展红富士等晚熟品种;在东部高寒地区,发展澳洲青苹、秦冠等加工品种。三是狠抓示范带动。选定10大苹果生产重点垣面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着力解决制约果业发展的肥水瓶颈,精心培育百座精细化管理示范园。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实行政府出资补助、乡镇集中采购、果农报领栽植的惠农扶持政策;整合水利、扶贫、农发办等项开发资金,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人投资旧村改造、荒坡改造,开发苹果栽植土地,封闭重点优生区;统筹农业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经费,捆绑用于苹果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补助;对苹果深加工企业在立项、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抓标准化生产,提升苹果品质。该县以有机苹果产业开发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充分利用吉县作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特有的生态条件,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果品品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苹果生产,推动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先后出台无公害苹果、绿色苹果、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方案,大力推行“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全面推广果实套袋、生物覆盖、节水栽培、疏花疏果、生物物理防治、人工授粉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畜——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通过搭建果园防雹网、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护栏、建设管护房、配套农机具等完善果园生产设施;组织实施了创建1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培育100座精细化管理示范果园、培训万名生产技术标兵“十百万”工程;深化“校县共建”合作,组建果树科技研究所,建设“产、学、研”基地,组织重大课题技术攻关,引进高新栽培管理技术,以强力的科技支撑实现管理精细化、品质高端化,全县优质果率达70%以上,商品果率90%以上。同时,吉县大打特色牌,针对男女老幼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富锌、富硒、富钙、SOD等功能保健苹果。特别是依托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项目,建设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吉县苹果又将迎来新的“转机”。
抓营销网络,开拓销售市场。“好山好水出好果,好果还得好吆喝。”市场经济就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更是品牌经济。吉县以市场育品牌、以品牌托市场,大力提升吉县苹果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施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进北京、上太原、下广州、到深圳、赴南宁,积极利用世博会、农展会、推介会等平台,大宣传,大推介,吉县苹果先后获得12项质量认证和26项国家级大奖,打响了品牌,扩大了影响。按照“网络化、连锁化、高端化、国际化”思路,在北京、太原、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新增直销、代销、连锁销售窗口30个。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销售秩序进一步规范,“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呈现出“千名客商八方来,万吨苹果出深山”的繁荣景象。今年,响应国家“互联网+”政策,创建了吉县苹果电子商务平台,创优吉县苹果品牌,并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同时开辟。依托“临汾市西山百万亩水果营销、出口龙头基地”建设,进行出口基地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2年以来,吉县超正果业公司600吨苹果成功出口泰国,实现了吉县苹果自主直接出口零的突破。连续三年,吉县苹果收购均价都超过每斤3元,最高达4.5元,创历史新高。
抓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吉县加快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品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渠道、出口有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创优环境,提供土地、资金扶持,引进4个加工企业入驻苹果产业化园区,开发果脯、果汁、果醋、苹果美容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主产区、主干道大力兴建苹果贮藏库,实现季产年销、均衡上市。目前,全县苹果贮藏能力达到18万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3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带动果农5000户。合作社内,专人负责农资采购、专人负责信息收集、专人负责市场销售,实现了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组织修剪、统一采摘标准、统一销售价位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把果园变成“农业工厂”,把果农变成“产业工人”。
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个,进行“农超对接”、“农资对接”、“农窗对接”,实现合作社的跨行业联合、跨地域覆盖,促进果农联合走天下、抱团闯市场。同时,深度挖掘苹果文化,打造“中华名果”采摘园,丰富“千里果海、万里香飘”的观光内涵,加强苹果和旅游的产业融合;将剪纸文化元素融入苹果生产,使苹果成为传递文化、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大幅提升苹果的附加值。“一业带来百业兴”,苹果产业的兴起,带动信息、运输、餐饮、包装、旅游等相关行业蓬勃发展。
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引擎吉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裕了农民,而且带动了信息、劳务、运输、包装、贮藏、加工、餐饮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喜人局面。(陈健翔)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