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到边全覆盖纵向到底无死角
临汾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健翔)吉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山高坡陡,土石结构松散,地质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易发区,全县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312处,共涉及群众4227户、15689人。近年来,吉县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关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通过“五抓五强化”措施,大力实施治理项目工程,全力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抓包联,强化责任落实。该县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了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行政村、村干部包自然村、组干部包重点户;县国土局班子成员包乡镇,乡镇国土所包行政村;县直各包村单位在包扶发展的同时,包地质灾害防范;特别是城区环境脆弱、人口密集的重点区域,由副县级以上干部包联25条沟巷,层层签订包联工作责任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和工作纪律,落实了全县312处隐患点的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在全县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网。
抓预防,强化隐患排查。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该县首先从隐患排查、监测预报工作着手,深入开展“三查”,即干部查,组织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指导排查;群众查,发动群众开展拉网式排查;专业查,聘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防汛专家,对重点区域进行研判排查,排查出的隐患全部登记造册,明确了责任单位74个,确定了监测责任人83名、监测员240名,设立了地质灾害预警点32个、永久性警示牌268块。汛期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实行隐患区群众“十户联防”办法,建立了群专结合、技物结合全天候、无缝隙的隐患排查和监测预报工作机制。
抓宣传,强化教育引导。该县利用电视、互联网、报刊、手机报、中心广场LED大屏幕等各种平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特别是播放历年来地质灾害专题片,用身边事警示教育群众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自觉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等节点,开展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进校园”“进千村入万户”活动,组织专家深入乡镇、村委、学校、隐患区“面对面”进行指导培训,切实增强了全县干部群众识灾、报灾、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
抓应急,强化能力建设。该县成立了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地质灾害预警监测信息中心,组建了一支50人的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和8支共90人的乡镇应急抢险队,确定了30台应急抢险救援机械,建设了能容纳600多人的避灾安置板房,配备了30顶避灾安置帐篷。从县到乡镇到村委每年都对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举行各层级、各类型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能力,确保发生险情灾情时反应快速、处置科学。同时,该县加强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和险情即时报告制度,确保通讯信息畅通,发现情况及时防治。
抓治理,强化工作创新。针对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隐患性质复杂的实际,该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隐患点,组织专家会商研判,分门别类制定治理规划和治理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该县先后投入1412万元,治理地质灾害隐患16个,解除了162户、548名群众的地质灾害威胁;2015年启动实施了地质灾害治理搬迁试点项目,整体搬迁安置304户,改善了西关村、学背后村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该县在实施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工程中,优先考虑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贫困群众,鼓励和支持他们主动搬迁。对暂时不能治理的隐患区,及时向群众发放隐患告知书和避险明白卡,指导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在汛期地质灾害多发期,县财政给险情隐患大的住户每户每月发放300元的临时租房补助,组织群众及时搬迁避让。2015年,吉县降雨量大,地质灾害险情十分突出,有关部门先后组织300余户、1100余人进行了及时搬迁避让,虽然发生了16起险情,却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