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科学规划苹果产业蓝图

2016-08-19 10:1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创新发展理念 实施三大举措

吉县科学规划苹果产业蓝图

  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的吉县,硕果累累。中国共产党吉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未来5年苹果特色产业科学规划了发展蓝图。

  “十二五”期间,吉县苹果提质升级快速推进,取得骄人成绩。全县新栽苹果5万亩,实施减密间伐2万亩,有机转换2.5万亩,新建苹果冷藏库30座,库容量达到了15万吨。在各大中城市建立了直销窗口12个,开设网店120余家,每年直接出口苹果5000吨,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了稳步增长。成功举办了中国(吉县)吕梁山特困地区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开发启动大会,积极打造央视展会宣传新平台,开辟网络电商销售新渠道,先后荣获“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果品著名品牌”,进一步打响了品牌。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机转换期考核验收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吉县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5亿元。苹果产业达到了5个80℅:苹果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84.8℅,82.3℅行政村是“一县一业”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苹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苹果产业已成为引擎吉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裕了农民,而且带动了信息、劳务、运输、包装、贮藏、加工、餐饮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喜人局面。

  “十三五”时期,吉县将创新苹果生产经营理念,以“规模可观、品质绝佳、效益一流、山西领先、享誉全国、世界知名”为目标,以“绿色化、有机化、品牌化”为路径,突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全力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一是推进有机生产标准化,打造吉县苹果“升级版”。强化水利是果业生产命脉的意识,高度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提黄灌溉、闸坝蓄水等工程;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解决好果园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十大垣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鼓励使用黑膜覆盖、抗旱保水剂等新技术。坚定有机转换“土肥”先行的理念,发展规模养殖,支持澳坤生物生产,为“畜-沼-果”生态模式推广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同时,推广生物覆盖和沼液施肥技术,稳步推进土壤有机质的转换和积聚。规范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全面推行减密间伐和树形改造新技术,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实施苹果防灾减灾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果农搭建防雹网,力争“十三五”期间,防雹网覆盖达到5万亩。要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训技术骨干,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法律服务体系。二是推进市场营销品牌化,创新宣传促销“新模式”。广泛宣传上,坚持全县一盘棋,做到一个品牌、一个口号。深度推介上,在国内,坚持“政府搭台、果商唱戏”,积极参加农博会、文博会、博览会等会展平台,拓展高端市场;国际上,引导、扶持县内外苹果营销企业积极与外商洽谈签约,扩大吉县苹果直接出口量。创新营销上,利用“互联网+”,加快建设苹果网上交易平台,鼓励果品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抱团发展,抵御风险。充分发挥吉县苹果产业发展协会作用,培养经纪人,组建专业营销队伍,壮大直销窗口,建立苹果营销网站,形成销售网络,并根据销售业绩进行考核奖励。三是推进储藏包装规范化,提高苹果商品“附加值”。以果蔬、果醋、果汁、果脯、果酱加工为龙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统筹管理苹果冷藏库,实施统一筛选分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管理,构建产加销紧密衔接,农工贸一体化产业体系,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质量效益同增长、稳提升。力争“十三五”末,全县苹果产量突破25万吨,产值15亿元,果农年人均收入1.5万元。(陈健翔)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