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临汾吉县壶口之东有一座古老的大山,是世界上唯一以“人祖”命名的大山。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千年古树和原始森林的古朴风貌,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神话传说。
巍巍吕梁,人祖风情。8月20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探访这座文化名山,在动人的传说中品味人祖文化,并沿着历史足迹追溯抗战历史。穿过玻璃桥、越过重重难关,40名小记者收获了知识,磨练了意志。
聆听动人传说 品味人祖文化
“人祖是什么意思?”山上有什么好玩的?”要爬很高的山吗?”……历经两个小时车程,小记者们抵达目的地。满山青翠随之映入眼帘,他们不禁兴奋起来,并好奇地讨论着接下来的行程。
在导游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来到人祖山景区的核心景点——人祖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遗址,建在海拔高度1742.42米的人祖山主峰之巅。伴随着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民间传说,小记者们依次参观了院内的伏羲殿、娲皇宫、地藏殿、唐代石碑等,被那令人神往的情节深深吸引。
人祖庙不仅流传着优美的传说,还保留着抗战旧址。1938年,第二战区阎锡山的晋绥军将院墙改建为抗战防御工事,这里曾承担前线指挥部的作用,被称为“最后的堡垒”。小记者们鱼贯而入,发现这是上下三层堡垒。站在顶部的交通战壕,他们的思绪被带回硝烟弥漫的人祖山保卫战。
追溯抗战记忆 抒发爱国情怀
“1938年3月,为掩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省政府、学校渡河,晋绥军66师206旅431团在人祖山与日军步骑炮联队5000余众激战两昼夜,以牺牲127名官兵的惨重代价赢得胜利,完成了肩负的重任,是中国抗战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告别人祖庙,来到抗日烈士陵园,导游向小记者们讲述着烈士当年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大家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英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耳畔似乎响起了他们向敌人发起冲锋的嘹亮号角声。
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导游接着介绍了近年新建的“烈士纪念墙”与找回第127名烈士的故事。她动情地说:雕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镌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随后,在庄严肃穆的音乐声中,小记者向长眠于此的英烈敬献花圈,大家集体鞠躬默哀一分钟,以此寄托对抗战英雄的深深敬意和无限哀思。
青松不语,精神长存。小记者吴瑜洁有感而发:我们要继承英雄先烈的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用勤劳与智慧去开创更美好的明天,以告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壮烈牺牲的英灵。”
磨练坚强意志 开启成长之门
英雄先烈的坚强意志鼓舞着小记者,他们鼓足勇气向玻璃桥发起冲击。虽然需要步行2500米,但他们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哇,好美!”踏上架于两山之间、坐落于峡谷之中的玻璃桥,小记者们被脚下的景色所震撼。小记者李柯璇感叹: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体底部,脚下似乎就是万丈深渊。刚走上来时,我心里还有几分害怕,腿都吓得发颤。慢慢向前走去,又有一种登高望远、一览天下的感觉。”
小记者体验了一把心跳的感觉,依依不舍地向山下走去。面对3000余米的挑战,有的小记者体力耗尽,渐渐落在了队伍的后端。其他小记者见状,毫不犹豫伸出友爱之手,大家咬紧牙关、相互鼓励着勇敢前行。小记者贺金铭说:这段旅途让我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勇气,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闯过重重“考验”,小记者们返回临汾市区。见到父母的那一刻,他们一扫倦意,同时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所见所闻。小记者李东泽的妈妈感慨:一天没见孩子,他仿佛长大了许多。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记者 李静 苏亚兵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