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们听惯了母亲给孩子布置作业,极少听说有孩子给母亲布置作业的,然而,近日,一篇儿子给母亲布置的“作文”在其朋友圈及家人群发布后,引起很大反响。
这对母子是吉县的兰家印、洛占敏。
聊起为母亲布置“作文”的初衷,洛占敏说:近年来,手机的危害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到。每次去看老妈,她都会说眼睛酸疼。她也知道是看手机看的,但总是控制不了自己。于是我就想办法把老妈的眼神从手机上移开,不厌其烦地鼓励她写点东西,回忆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可是,洛占敏的母亲兰家印总是推脱自己“写不了,写不好。”
兰家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中生,原在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已经退休二十多年了,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但毕竟几十年没写过文字了,心里很忐忑,总怕自己写不好,并且,老一辈人很含蓄,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何况用文字去表达,她迟迟没有动笔。
为了鼓励母亲拿起笔,洛占敏煞费苦心,他想来想去,决定从视觉冲击心灵,开启母亲回忆往事的“闸门”,他从电脑上翻出一张十几年前拍的外婆家老院子的照片让老妈看,“要求”她以这张照片为题,写篇“作文”,鼓励她“这比有些转来的鸡汤更有意义。”随后还给老妈简单拉了个提纲,在这张照片的“刺激”下,72岁的兰家印终于完成了一篇儿子布置的“作文”。
兰家印老人说:“那张不起眼的照片,让我彻夜难眠,从我记事起,那里所有的生活细节像过电影一样,全展现在我眼前,画面让我时而露出幸福的微笑,时而泪流满面……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回忆中,以往的生活琐事太多了,尽管我童年时的家在2008年修高速时已经没有了,整个村落都不复存在了,感谢我儿子留下这张带有美好回忆的照片。照片上这座院落是我儿子十三年前照的(当时已不住人了,破旧不堪),这就是我时常还魂牵梦绕的娘家,就这么个不起眼的院子,勾起了我童年幸福的回忆。照片上虽只是个院外轮廓,但我似乎已进了院子,看到了正面那三孔整齐的石(头)面窑洞,看到了侧面的三间土坯瓦房。进了窑洞,我们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围坐在一张小方桌上吃饭的影子……”兰家印老人的“作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家庭场景,语言朴实,画面生动,令人动容。
原本,兰家印老人认为自己只是在“作文”中罗列了一些以往生活的片段,希望儿子修改后再发到家人群里,不让儿子往朋友圈发,怕别人笑话。没想到儿子“不听话”,原汁原味地“端”了出去,原生态的就很好,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真情实感的文字。”
这篇“作文”一经在自己的朋友圈及家人群发布,便引来很多评论,微友“淡雅”说:写得真好,作者应该是我单位的退休会计写的,我记得她的字迹。”洛占敏的两个年过半百的表姐留言:“姨妈,看了您写的‘作文’好感动,看哭了……破旧的院落、朴实的土块也是美好的童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永远发扬他们艰苦朴素、纯洁善良孝顺父母的精神,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洛占敏的儿子从事影视行业,年轻的他则认为:“奶奶这辈人的回忆对历史很重要,尤其这种纯民间的记忆。非常珍贵。”
写了这篇“作文”后,兰家印老人思绪万千,她对孩子们说,今昔对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
洛占敏认为,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美好的回忆值得记录,鼓励老人们多写回忆录,往大了说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往小了说能更好地传承家风,也可以锻炼老年人的思维。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