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张阴阳鼓

2016-10-19 11:03: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阴阳鼓,又称“鸳鸯鼓”、子母鼓”或“文锣鼓”,是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于一个鼓架上进行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大鼓为“阴”,小鼓为“阳”,因此而得名。

  阴阳鼓是晋南民间鼓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主要流传于襄汾县汾河两岸的邓庄镇鄢里村、南贾镇东张、荀董等村以及尧都区尧庙乡的神刘、大韩、伊村、杜村、下靳及曲沃县的部分地区,其中襄汾县东张村阴阳鼓流传历史悠久、传承谱系完整、曲牌丰富多变、表演技艺精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东张阴阳鼓的演奏乐器除大鼓、小鼓以外,还有锣、钹、铙、小斗锣(俗称铛铛)。一般一套为大鼓两个,小鼓两个,锣4个,铙两个,铛铛两个(也有的大小鼓各一个,8面锣,两个铙,两个铛铛)。演奏时,铛铛随小鼓,钹随大鼓。

  流传至今的东张阴阳鼓一般由村中老年人表演,演奏时,击鼓者以鼓槌左右敲击,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其代表曲牌为《倒卷帘》、《十二拍》等。东张阴阳鼓表演形制一般以两阵对垒,节奏起伏跌宕,铿锵有力,曲调激昂,曲牌为套曲,起承转合,章法有序,抑扬顿挫,变化多样。

  东张阴阳鼓相传是为纪念明代爱国将领而设,具有浓厚的祭祀音乐色彩,与当地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因其帮社组织为“以会为队”,共有十七八个会。即有庙的地方就有会,有会的地方就有队,如伯王会、火神会等。一般在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四月关老爷庙会和八月十五将军墓祭祀中集中表演三次,其间,为避免各会鼓乐队发生冲突,通常会错开表演。

  东张阴阳鼓是融合了民间传说、民间信俗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鼓乐表演艺术,保护和传承阴阳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