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脚下断碑残碣诉说千年沧桑

2013-05-30 09:15: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镇庙位于中镇霍山脚下,该寺东南约500米即兴唐寺,据史料记载,中镇庙建于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兴唐寺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如今,这历经了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的中镇庙和兴唐寺已变得斑驳陆离,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至今仍有很多游客、学者到访。

兴唐寺的“兴唐”故事

在兴唐寺村,借着村舍边的小道,一棵上千年的油松是兴唐寺最明显的标志。寺院内现存有观音菩萨庙、藏经楼、客堂等建筑。可以看出,除了楼上写有“藏经光大”的藏经楼年代较为久远之外,其他都是新近修的。

在寺内供奉的神像前放有几张照片,看门师傅告诉记者,照片上的人法号悲如,曾是这里的法师,圆寂于广胜寺。如今的兴唐寺由悲如法师的儿子建和管理。

村里一位前来上香的老人说,很早以前,整个村全是寺庙,光出家人就有四五百,香火之盛非晋南其他佛寺可比。

“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这里就住着许多僧人,当时村里年纪大的人都知道,这寺是李世民当皇帝时专门下旨建的。”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当时李渊从太原起兵南下,所向披靡。兵至霍邑(今霍州市)遇到隋将宋老生的强劲抵抗,再加上连续多天阴雨,军粮又缺,李渊决定退兵。

传说陷入困境时,李世民得到一位白发老人的指点,李家父子最终没有退兵。李渊下令到太原增调一月的粮草,到了秋天,雨停了,李渊激宋老生出城一战,战而杀之。霍邑之战后,李家父子便势如破竹,再没有遇到什么艰难战斗。到年底李渊顺利进入了长安。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下诏在霍邑建兴唐寺。

御碑“大明诏旨”身在此处

在兴唐寺西北不远处,记者寻到了中镇庙的旧址,古老的庙宇荡然无存,唯有一块洪武三年的御碑还隐约传递着寺庙昔日的繁华和地位。御碑下方有巨大石龟,龟长六尺,伸头挣足,形态逼真,稳驮巨碑。

据资料记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为诏定简化天下诸神神号,颁布了“大明诏旨”,并在国家最重要的祠庙前镌石立碑,昭告天下。依然矗立的石碑仿佛无声诉说着中镇庙在当时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社会,通过祭祀神秘莫测的神灵来威慑万民,稳固统治,是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但朱元璋上任之后,却向全国公布钦定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诏书。他认为山水之神都是受命于天的,如果凡间对其封赠,就是对上天的不敬。因此他认为应把历代所封名号全部革去,只用山水本来的名字来称呼。之后朱元璋又对城隍神及历代忠臣烈士的名号进行了同样的简化,但对孔子,朱元璋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保留了孔子所有的封号。上述从“大明诏旨”的碑文均可得知。

这通巨大的圣旨碑,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圣旨碑,形制巨大,重达数吨,刻好以后,当时无法立到高大的龟座之上。传说因为立不起圣旨碑,连斩了三位知县,第四位知县上任,忙向年龄最老的一位长者求教,这位老者不理睬,眯起双眼,说了一句: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能有什么好办法呢?”知县听到“土埋脖子”,突然醒悟,就先用黄土把龟座埋起来,将圣旨碑沿着旁边的斜坡拉上去,固定好之后,再把黄土清理掉,终于将巨大的石碑立了起来。传说是否属实,姑且不言,但这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古代,的确是个立碑的好办法,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残存断碑见证辉煌

中镇庙旧址有从唐朝到清朝历代皇帝祭祀山神的石碑,如今这些遍地的残碑更能反映古老庙宇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历史沧桑。

田埂四处,另有一只半截入土的龟趺,数余扑地的古碑,有的残碑缝隙中甚至长出了杂草,有的被村民挪去垫用。当地一位50余岁的妇女说,以前那通“大明诏旨”的御碑也在地下躺着,之后才被立起来。他们家族在这里住了70多年,记得这里曾是村里的学校。在残破的石碑附近有几间已经破旧不堪的房子,走进去会发现墙上有学生用过的黑板,这大概就是兴唐寺村学校旧址。

在这些横七竖八躺着的石碑中,有一通康熙皇帝的题匾御碑,虽有破损,但大气尚存。碑额1米见方,正、反两面均为二龙戏珠雕刻。碑阳刻“秀峙中区”四个行书大字,字体端庄浑厚,神韵挺拔,每字大小约40公分;碑阴中间刻有“康熙肆拾贰年叁月拾捌日遣内阁侍读学士臣卢起隆立”楷书字样。

除“大明诏旨”和“秀峙中区”御碑,这里还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唱和石碑,如今这些古碑虽然大多数已经破裂或残缺,但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中镇庙曾经的辉煌。

2007年,洪洞县霍山兴唐寺文物管理所重修中镇庙东殿,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明诏旨”御碑重新立起,并修建碑亭进行保护。(记者 王隰斌 尹飞 祁欣)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