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是我国目前少有的一村拥有两处国保单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丁村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民宅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丁村古建筑群与陕西省党家村古民居合并为“山陕古民居”,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再次更新入列该名单,是我市唯一入列的项目单位,也是山西省入列该名单的四个项目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发展潜力。
清咸丰三年(1854年)的院落
丁村遗址以上世纪50年代的考古发掘闻名于国内外。195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带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省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2000多件石制品、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这些重要发现奠定了丁村人和丁村文化,在国际旧石器考古领域中的重要地位。1976年在54:100地点发现了一块丁村人幼儿右顶骨化石,更加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牌坊
丁村民宅古建筑群分北、中、南三个组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院门设在院中轴线的东南角。院落大都由正堂、过厅、门楼、厢房组成,均为砖木结构。丁村民宅建筑群,建筑艺术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工艺精巧,而且建筑装饰艺术更具特色。无论是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构件的木雕艺术,还是柱础、门墩石、跳步石的石雕艺术,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深刻的寓意。如“喜禄封侯”“连中三元”“三羊开泰”“鹬蚌相争”,特别是乾隆54年民居中厅栏板中雕刻的百戏图,“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剧目,不仅雕刻工艺精湛,表现手法绝伦,而且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多得的史料。丁村民宅,从建筑本身和以建筑为载体所展示的中国汉民族民俗文化,都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丁村人顶骨、人牙化石
(文图由丁村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