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红一连

2013-11-27 11: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红一连,如雷贯耳。早在1990年,时任289医院政治处主任的我,就知道某团有个红一连,也时常从报端上看到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首长视察红一连的消息。因同驻侯马,便格外关注起红一连的事来,凡是报纸上刊登有红一连的消息,我都要认真拜读。某团我也去过多次,可每次总是去也匆匆、来也匆匆,一直没有走近红一连、熟知红一连。一个碧空如洗的日子,我随临汾电视台采访组,来到了已移居临汾的某部军营。在我的同乡、时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车兴东的陪同下,我们径直走进红一连。

红一连居住的地方,是一幢崭新的白色四层楼房,士兵们把里里外外收拾得一尘不染。踏着洁净的楼梯,我们向四楼会议室走去。人还未到,便听到了战士们嘹亮雄壮的歌声。进了会议室,只见年轻的官兵们正端坐在小马扎上拉歌,一曲未了,一曲又起,震耳欲聋。曲曲歌儿,发自肺腑地颂扬着党的伟大、光荣、正确;颂扬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颂扬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颂扬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贡献。尤其由著名军旅诗人、歌词作家石祥作词,铁源谱曲的《红一连连歌》,更是唱出了红一连的悲壮历史和坚定信念。作为一个具有30年军龄的老兵,我被这种激昂火热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仿佛也回到了当兵的年代,顿时热血沸腾,也情不自禁地随即小声唱了起来。

为了加深对红一连的了解,我走进了红一连荣誉室。迈进荣誉室,如同走进了我军那段沉重、艰难而又光荣的历史。 红一连指导员唐小兵介绍说,红一连的前身,是“井冈山上第一连”。该连创建于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烽火之中,当时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编为三十一团一连。后又经过13次改编,于1985年随师成建制转隶某集团军,恢复步兵某师某团某营一连的番号。

荣誉室不大,但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唐指导员用手指着一幅照片告诉我:“这是红军时期,红一连的第一任党代表罗荣桓同志。”看着罗荣桓元帅那年轻而且威武的容颜,我心里肃然起敬。我掏出笔,想把一些史料记录下来。唐指导员看到后,没吭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拿来一本簿簿的小书递给我说:“这是我们的连史,请您阅读。”接过来一看,封面上方是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上书“攻如猛虎”四个大字,下面印有 “永恒的连魂”五个大字,我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

据载,红一连自诞生以来,在漫长而辉煌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地紧跟党浴血奋战,努力拼搏,出色地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党交给的各项战斗和工作任务。战争年代,南征北战、东拼西杀,足迹遍及20余个省,行军4万多公里,历经大小战役、战斗400多次,立下了赫赫战功:黄洋界上,痛歼进犯之敌,保卫了中国革命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长征途中,一直担任前卫连任务,走在前头,冲在前头。突破乌江、攻克遵义、保卫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血染连旗;抗日战场,东渡黄河,征战平型关,抗数倍于己之敌整整一天,130余人仅剩20余人,仍未让敌人前进一步,被八路军总部授予“战斗先锋连”称号。沙峪战斗中,与敌拼大刀,协同全团全歼日军军官教导队102人,威震华北;解放战争,转战于晋、察、冀、热、绥、陕、甘、宁8省,参加了平津、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十几次大战役,战绩显著,荣获“立功太原”、“攻如猛虎”的光荣称号,荣立大功3次,并涌现出“红旗不倒”的周长顺、特等功臣苏权铭、双大功功臣魏应吉等数十名英雄人物;抗美援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开城保卫战,荣立大功,并涌现出闻名遐迩的“起雷英雄”姚显儒和双大功功臣白增奎等英模人物。和平建设时期,多次参加支援地方建设和抗洪救灾,为人民立下了新功: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军区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的荣誉称号;1999年11月,被北京军区授予“基层全面建设标兵单位”荣誉称号,被誉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标兵连队。

翻阅完连史,我又怀着无限的敬意,详细地观看了那些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目睹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件件真实的文物、一张张立功的喜报,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小时候就经常从电影里看到的,已深深刻在脑海里的我军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场场悲惨壮烈的战争。那一个个振聋发聩的英雄名字,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悲壮之歌,一串串爱国爱民的动人故事,在我的眼前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久久地伫立于陈列室,缅怀先烈们的英雄壮举,赞颂后来者的丰功伟绩。

车兴东副主任看着我那个痴迷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许多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奋勇拼搏,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红一连的连旗,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感慨万端地说:“是的,红一连的连史,的确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当我恋恋不舍地从荣誉室走出来时,猛然听到楼外响起一阵“一、二、三、四”的口号声。我急步下楼,看到东边广阔的训练场上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一面书有“红一连”大字的红旗,在艳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耀眼。被那种特有的气氛深深吸引着的我,迅速来到训练场。士兵们有的在翻越障碍,有的在进行百米冲刺,有的在攀登铁索,有的在擒拿格斗。那娴熟的动作、昂扬的士气,无不透着一种精神,一种使命!我夸奖道:“好功夫、好精神,真不愧为标兵连!”红一连连长鲍书林自豪地说:“十几年来,我连在团以上组织的各项考核比武中,共夺得220多个第一,曾多次荣立集体一、二、三等功。可以说,我连不是一时过硬,而是长期过硬!”我随意问了句:“你们连队长期全面过硬的法宝是什么?”鲍连长脱口而出:“就是六句话,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见任务就抢、见困难就上、见第一就争的一贯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建连思想;上下一致、情同手足的官兵关系;全面建设、全面过硬的工作目标。”

“能讲几个官兵关系方面的故事吗?”我说。“行。”鲍连长干脆利落地讲起来:“1948年8月,在兰州窦家山血战中,一位至今也叫不上名字的副连长,为了保护班长白增奎,用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年仅16岁的新战士王梅生,为了保证突击成功,减少部队伤亡,奋不顾身堵住敌人枪眼,英勇献身;1989年3月,在一次施工中,连长鹿连宝,为了保护战士徐小江,用身体挡住塌方的土石,自己的腰椎却被砸断,造成下半身终生残废;近几年,我连官兵先后为十几名家庭有困难的战士捐款达万余元……”听着鲍连长如数家珍般的讲述,我深深地被红一连那勇猛顽强的献身精神,那情同手足的官兵关系,那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所感动。

在红一连采访虽然短短半天时间,可我却欣喜地看到,红一连的官兵们一代又一代,用信仰、用生命、用鲜血和汗水,凝结成永恒的连魂,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和升华。

临别时,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壮哉,红一连!”

(原载《临汾日报》副刊2003年7月27日,《临汾广播电视报》副刊2003年7月29日,《战友报》2003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祝 你 平 安

下一篇: 走 交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