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一日,我因事到乡宁,便偷闲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局局长崔海珍,支部书记郑建锋,电视台台长焦维彦等同仁的陪同下,前往西关谒见了名闻遐迩的结义庙,去感受刘关张精诚团结、驰骋沙场、救国扶危的精神风貌;去体味结义庙格局独特、古雅精美、大气磅礴的建筑风韵。
结义庙,又名三义庙,是为缅怀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建的祠庙。它倚山临水,景色秀丽;高低层叠,错落有致。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曾重修,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和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曾两度改建,至今已有450年的历史。现庙坐北朝南,面积达10032平方米,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平与研究价值的庙宇。
与结义庙管理人员攀谈中得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饱受了风霜雨雪的侵蚀,整体格局几乎荡然无存,残剩殿宇濒临倾圮之危,令人扼腕叹息。1994年春,县委、县政府基于保护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决定复修结义庙。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闻讯献计献策,踊跃捐资;能工巧匠,殚精竭虑;历时三载,复修一新。风姿绰约、异彩纷呈、瑰丽壮观的结义庙,给乡宁增添了一层锦绣,为子孙留下了一份财富。这正如时任县长和复修董事会董事长的窦正森《在乡宁县复修结议庙工程竣工典礼上的讲话》中所说:“结义庙的再生,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历史负责、对当今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远见卓识,充分表明了全县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真挚爱心,充分显示了有识之士、志士仁人为保护文化遗产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昭示了血脉所系之鄂邑子孙爱我鄂邑(即乡宁古称)、爱我文化、爱我文明的饱满激情和真诚行动。”这种“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壮举,着实令人赞誉、令人感佩!
从端门进入,经过乐楼,穿过暖阁的洞式通道,我径直来到“圣武”牌坊。正背额头均有横额榜书,正面书写“圣武”二字,背面书写“智仁勇”三字,笔力苍劲,引人瞩目。据传,此为明代兵部尚书郑崇俭后裔郑钦天所书。我想,这横额榜书不只是对刘关张的超凡之武、大智大勇的高度赞美,最重要的是对他们不屈血性的敬仰吧!
沿着洁静的石阶踏跺,我急步奔至朝王殿。此殿枕山而建,面宽9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由18根圆形石柱支立。回廊内有木制金柱18根,补间有导性斗拱,勾头滴水,硫璃瓦覆盖。前额枋镂有18条雕龙及莲花、牡丹、凤鸟等;左右额枋镂有八宝八珍等吉祥物。造型均系立体,神态各异,雕刻工艺高超,实为华夏一绝。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坐像,及周仓、关平、关兴、张苞、赵统、赵广等站像,个个栩栩如生,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东西侧墙绘有《三国演义》故事壁画,并配有关夫子《风雨竹》石刻。画中所嵌五绝诗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为大殿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情趣。我屏息凝视那一位位远古英雄,那一幅幅绝妙壁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皇叔北海救孔融、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赵子龙挥抢斩五将的一串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感人场景,一幕幕地浮现眼前。遥想着当年,刘关张同舟共济,称雄一方,演绎出的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我不由地从心底升腾起一股真挚的敬意,燃烧起一团理想和信念的火焰!
漫步在石铺甬道,穿梭于五台地间,每一处都令我击掌称奇。随行的崔海珍局长对我说,结义庙的建筑艺术别致独特,技术绝妙超群,故素有“八奇”之称。是啊,那粗细均衡,数量繁多的石柱支梁;那内容丰富,构图精巧的整木镂雕;那匠心独具,构思奇特的台楼互枕;那结构玄妙,高大雄伟的飞檐斗拱;那姿态纷呈,形象生动的琉璃脊饰;那挺拔独秀,直刺云天的超长旗杆;那婀娜多姿,巧夺天工的仿唐塑像;那三晋罕见,独树一帜的状元墨迹,的确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了一种独特珍奇的艺术风格。它充分体现了乡宁古老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华,展示了乡宁人民可贵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堪称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的瑰宝。
手扶石柱,凝神思古,始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伟大创举,业绩宏丽,辉映千秋;立于庙门,举目远眺,更感今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远见卓识、宏大气魄和超前眼光。由此,深爱乡宁,深爱华夏的幽情陡然倍增!
(原载《临汾日报》时代周刊2000年8月23日,《生活晨报》副刊2000年8月30日,《临汾声屏》副刊2000年9月5日,《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2004年11月23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