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上 灵 空 山

2013-11-27 16:0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王友明

 

山西的山,我上过不少,但显露的均是北方大山雄伟、浑厚的性格。而地处沁源县西北部的灵空山,却有着南方大山清逸、秀丽的特色。

车子一直开到山脚下,因路窄难行,只好弃车徒步。这时,从灵鹤饭店走出一位慈眉慈目的少妇,毛遂自荐地要免费为我们导游,盛情难却,我们答应了。前行不到2公里,少妇碰见一少女,立即向我们介绍:“这是我外甥女,姓王名丽,普通话讲得好,让她导游你们一定会满意的。”从少妇那眉里眼里露出的神气,我猜想到她是个精明、泼辣的女人。

那天,正逢立秋。本来山中的空气清新,风儿凉爽,此时,微风和缓地吹拂着,更感到浑身舒爽。在山坡的拐弯处,我看见两株并肩而生、傲然挺立的参天古松,笔直圆滑的躯干像擎天长柱一般。凝视着它潇洒、凝重、赫然超群的姿态,我仿佛才真正悟出伟岸挺拔的深刻内涵。王丽小姐说,这两株古松名叫“二仙传道”,高约40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下凡讲经说法的两位神仙的拐杖变成的,因有仙气,才长得如此非凡脱俗。神话终究是神话,不可相信。但其巍峨的模样,确实令游人惊叹不已。

脚踩着千人万人百年千年磨明了的石子路,从灵空山底往山顶上攀,半个小时工夫,人至山腰间。又一株高约40米,根部直径约5米的千年古松,挡住了去路。由于它一枝出土,派生三大枝后,又分作笔直的九枝主干,团抱簇拥直插云天,舒展的枝桠针叶飘然优美,恰似九面迎风招展的擎天大旗,因此得名“九杆旗”。立于山坡仰面观望,“九杆旗”就像一团冲天而起的蘑菇状绿色云雾。它是大自然的给予,是灵空山的骄傲!我们背靠大树,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从“九杆旗”身旁的石阶走去,愈行愈艰难。过“虎口”时,我们几乎是爬行。走在仅有尺余宽的“龙脊”上,往东看沟壑万丈,往西看万丈深渊,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体会到性命攸关的滋味。再往前,便是艰难惊险的“十八盘”。清人诗云:“慢说羊肠险,行来此地看。九折险已极,那堪盘又盘。”下了“十八盘”,我出了一身的冷汗,可又感到自豪:我胜利了!

东行百余步,只见两崖相交无路可走。这里崖壁升耸,峡壑险邃,冰冷的窄缝内天昏地暗,溪流奔涌。抬头上望,在那如同利斧把一座大山劈成两半的险崖绝壁之间,透过茂密的树丛,露出一线天色。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一线天”。

穿过“一线天”,迎面是一单拱石桥,坐落在数丈高的两块石条上,上有棚式长廊3间。远远望去,石桥横空,霞光迷离,若一弯朦胧蚀月,煞是好看。游过灵空山的同伴说,这座桥叫仙桥,是龙母与五龙相斗时,龙母头上的金簪变化而成的。如今,“龙母不知何处去,金簪犹在石中间”。我观看良久,禁不住击掌称奇。踏着弯曲的石阶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攀上了仙桥。手扶栏杆,探视桥底,迷蒙灰暗的深谷中一股阴森之气扑面而来,我觉着头晕目眩,身摇欲坠,赶快扭转身,坐在长廊下的小木凳上。此时,已近日中,饥肠辘辘的我,感到两腿发软。于是,在小摊上要了碗面皮充饥。吃罢面皮,小憩片刻,又精神十足了。

走下仙桥,一路下坡来到了圣寿寺。寺背崖临谷,雄视南天。创建于唐代,最早称“铁瓦寺”,五代后称“先师禅寺”。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起兵攻打北汉时,兵败失利,被汉将刘继业追赶到灵空山,遂放火烧山,企图将其烧死。结果,天降大雨,使赵匡胤幸免于难。自此,宋代皇室每年来这里敬香。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赵匡义御笔赐额为“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寺中不同于其它佛教禅院之处是,大殿供奉的系先师菩萨和四海龙王。因先师菩萨是唐懿宗的四太子,唐末避黄巢起义来此削发为僧,并坐化灵空山中。五代后唐时,谥封“施雨王”;后周时期,加封“先师菩萨”。故,先师菩萨成为灵空山道场中的首席供神,并配四海龙王掌管方圆百十里土域的风雨阴晴。难怪灵空滴翠,四季如画,我想,这或许是四海龙王的护佑之功吧!

圣寿寺的建筑布局以横轴为序,左右排立。中院五楹大殿气势雄宏,内外二檐斗拱雕龙绘凤,青金五彩,庄严肃穆。其它5院错落有致,各有山门,互相贯通,左右呼应。其布局独特严谨,风格鲜明。由中大殿东山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厢房山墙上的一个红色大字,乍看是感,细瞧又不像。问其僧尼,方知是把“有感”二字合为一体,西厢房山墙上的“有应”与之对称。有趣的是,一个小小的“有”字,十分巧妙地安排在繁体的“感应”二字之中。字大如牛,运笔有神,遒劲凝练,对称和谐。那独出心裁的构想,令我钦佩。面对这绝妙的大字,我油然生出一种“未向神佛拜,先觉庙堂灵”的感觉。

吸引人的还有正殿东西大门砖壁上,用阴阳手法雕凿的对联: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东联巧用仿金文与形象文编撰而成,字体形象、古朴、严谨、典雅,驻足欣赏中,游人常有些捉摸不透或顿然开悟之快;西联则以流畅的行书成就,意境优美,笔迹洒脱,焕发出一种灵秀欢快的气氛。

出了圣寿寺,登上半山腰,我发现有一个洞口半藏的天然溶洞,便信步走了进去。一老尼说,这是龙泉洞。洞不深,但很宽阔,洞内清凉宜人,泉水叮咚。我掬一捧泉水,洗了把脸,格外的凉爽。环视洞中,只见钟乳垂挂,怪石狰狞,伴着幽暗的光线,显得十分古怪和悚骨森森。

绕过龙泉洞,顺着一条崖缝中陡峭的石阶小路,我紧抓铁索,一步一喘地向上攀援。其险要如登云霄之梯,攀到弯急阶陡处,向下一望,一段段的都叠到了一起,真有点不寒而栗。爬了152级台阶,终于到达了菩萨阁,站在平台,凝神远望,满山生机勃发,劲拔英武的古树云杉;丝枝交扭,缠绕而上的高攀野藤;岩缝里随风摇曳,垂杆伸枝的倒挂青松;石崖下弯弯曲曲,缓缓潺潺的青石溪流,尽收眼底。脚下的圣寿寺,更是红砖青瓦,片片可数。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眼界顿觉开阔。久久凝视一山翠色,我放飞思绪,让它任意驰骋在这迷人的世界。

漫游灵空山,恰似进入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一步一景,步步神奇,景景诱人。这里真乃奇山仙境之所!

正待返回,突然一片浓重的黑云压了过来,阵阵雷声也由远而近。我们加快步伐,想在雨前赶到停车处。谁知,途中便下开了雨,且越下越大。王丽小姐说:“大家别急,先到树下避避雨,我舅妈会叫人送伞来的。”我半信半疑,仍往前赶。没走多远,看见一位打伞的少女手提塑料袋迎面奔来。她嫣然一笑:“师傅,老板让我送伞来了。”我们每人拿了一把,那一刻,大家心里都充满了感激。

来到灵鹤饭店,我才明白,那少妇原来就是饭店老板。她已为我们倒好了洗脸水,泡好了茶,又拿来扑克让我们消遣。小小的饭店,洋溢着家的温馨。闲聊中,我得知她姓翟,曾当过教师,下岗后来此经营饭店。她正是凭着诚实和热情,赢得了游客们的一致赞誉。

饭后,女老板又将8本《灵空山》书赠送给我们。车开了,她仍频频挥手,并说着:“再见,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透过车窗,回望着渐渐远去的灵空山和女老板的身影,我真的被灵空山的秀色,被这依旧纯朴的民风陶醉了,深深地陶醉了……

(原载《市场消费报》副刊2001年8月27日,《临汾日报》副刊2001年9月20日,《上党晚报》文学副刊2004年10月1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情 缘

下一篇: 如 雪 梨 花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