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许多到过平遥古城的朋友都这样对我说:“走进平遥古城,就如同进入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让你一饱眼福,受益深深。”受朋友们的鼓动,我们特意前去平遥古城,小住了三日,游览了这里的城墙街市、票号民居、深宅狭巷、佛寺庙宇,品味了这里深邃独特的文化底蕴,领悟了这里醉人心扉的古风遗韵。
那天,登记好下榻处,我脸没洗一把,水没喝一口,便拉着朋友们走上街市,观览格局。古城面积2.5平方公里,平面布局形似龟状,故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俗称“乌龟城”。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对称式布局,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清虚观,右集福寺。主要大街呈“土”字形,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之称。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分明,空间尺度宜人,街巷名称雅致。沿街筑二层阁楼,开设店铺,后接四合院,形成前街后宅、功能明确的格局。现在开辟了一条明清商贸街,购物方便,游人如织。在平遥县广播电视中心一位女士的引领下,我们直奔一经营“平遥牛肉”的店铺,一下子购买了数十斤牛肉。为了欣赏民居院落,我们放弃了大街,穿梭于小街小巷。那些古民居,与古街道、古建筑、古铺面相映成辉,展现着浓厚的地方风格,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化。我们走马灯似地进出于民居院落。这里均系二至四进式四合院,青砖灰瓦,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对称摆布,外观封闭,大院深深。垂花门楼,正房(有的是窑洞加廊、顶部建楼)、厢房等木结构檐部,均有精美的雕刻装饰构件和传统彩画。门窗装修棂花多样,门墩石狮、柱础、窗台等石雕以至局部砖雕,都十分精巧,功能和艺术达到完美统一。观雕思古,我不由地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伟大创举。
一知情人士告诉我们,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是明清时期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全面反映。现存四合院3797处,其中完好的有400处。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既有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研究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我发现,不少宅院保护完好,较少翻建改造,基本上保持了明清风貌。
漫步在充满民族味道、用青石板铺就、发着亮光的老街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街与市区宽阔的大街相比,是显得狭窄了些,可它古朴、幽深、神秘又热闹非凡。据说,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的发展,为修房盖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便营造了老街这样盛名远播的地方集市。进入21世纪,老街的古建筑却显簇新、秀美和明净,依旧保持着青春般的魅力。生活在老街中的现代人,与老街、老宅和睦相处,而街市则繁荣如初,仿佛岁月不曾在老街上留痕。逛街累了,我便向小店铺走去,大多店铺厅堂宽大、幽深,柜台和桌椅虽然陈旧一些,但古朴典雅,令我眼前一亮。我欣赏这些老街、民居、店铺,更赞叹这里对历史文化的器重和呵护。看着古老的街景,听着古老的音乐,乘兴而来的我既为保存完好、至今熠熠生辉的古建筑而陶醉,又为老街焕发出的光彩而感动。同时,也为精美的商品乐而忘返。
第二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冒雨首先浏览了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处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导游介绍: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以古中都城得名。宋时,取佛经“双林人灭”之说,改名双林寺,占地11620平方米,禅院在东,寺院居西,十座殿宇组成前后三进院落。伴随着导游小姐轻盈的步履,我们由南至北细细观览、细细倾听。穿过释迦殿,即是大雄宝殿,此处是明初在焚毁的七层楼阁台基上重修的五间正殿。残存在大雄宝殿墙壁上的《礼佛图》,东西庑廊檐下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等,都是精美的明代壁画。罗汉殿里,那等人大小,充满生活气息,性格鲜明,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朝观音,令我称奇。它们严整而不僵,生动而不散,夸张得恰到好处,颇具宋代塑风。这古罗汉像中的难得之作,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双林寺10座殿堂,彩塑人物近两千尊,壁画一百多平方米,几乎处处不空,俨然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
冒着淅沥的雨丝,我们随后踏进了中国票号博物馆。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和汇兑庄。是专营银两汇兑、吸收存款、放款的私人金融机构,是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
从简介上我了解到,中国票号始创于清道光初年,即1823年左右,山西平遥西裕成颜料庄财东、平遥达蒲村李大全兄弟,听取经理雷履泰的建议,为避京晋货款调拨中现银镖运之险,首创汇兑办法,增加资本将西裕成颜料庄改为“日升昌”票号,从此揭开了我国金融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票号以日升昌票号创立为标志,它的产生,是山西商人的创造性发明。在票号由创立、发展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全国票号竟多达51家,各总号设分号600余个,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和商埠码头,有的还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号。讲解员介绍说,票号的出现,结束了现银镖运的金融落后历史,包揽了清王朝包括岁银、军饷在内的银钱缴拨汇兑,贯通了全国及部分国际间商业贸易资金借贷,参与了近代中国工业投资和资金筹措,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世界金融史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历史性贡献。
在山西票号创立发展的百余年过程中,山西商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经营手段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策略。我对他们创立的一系列制度、方法和经验,深感叹服。
出了中国票号博物馆,我们径直来到平遥县衙。那天是星期六,恰逢“县太爷升堂”之日。我们在县衙等了个半小时后,忽听一声呐喊:“县太爷升堂啦!”游人水流般涌向大堂。我也挤了进去,站在头排,只见一位长辫子、假发套、顶戴花翎、大清官服的七品知县,手握惊堂木,端坐在大堂之上。随着两边衙役们的“威”、“武”声,“县太爷”一拍惊堂木:“带人犯!”一个身戴枷锁的“囚犯”被押上堂来,双膝跪在大堂前。“县太爷”厉声喝问:“你可知罪?”人犯高喊:“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县太爷”大怒:“不用大刑量你也不招!”看着“县太爷”办案的那个机智果断、幽默风趣劲,我在捧腹大笑后,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
听导游说,“县太爷”的扮演者姓张名育人,现年65岁。因他演技精湛、扮相惟妙惟肖,人送“古城县太爷”的雅号。近些年,平遥刻意推出“县太爷升堂断案”的新旅游项目,旨在利用县衙旧址,通过表演这一形式,收到再现历史原貌、扩大宣传层面、吸引更多游客的功效。知道了内情,我对平遥县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
雨越下越大。我们打着雨伞,登上了平遥城墙。城墙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的基础上重筑,由“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明洪武以后,历代又多次修葺,使其更加宏伟壮观。城墙平面近方形,东、西、北三面皆直,唯南墙依中都河蜿蜒而筑,缩为龟状,称“乌龟城”。墙高10米,垛堞2米,顶宽3—5米。墙上筑有垛口3000个、敌楼72座,象征“孔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之说。此外,还在东城墙点将台上建了高真人庙,东南角城顶上筑了奎星楼和文昌阁。我沿着宽厚的城墙,走了半圈,所到之处,内城外郭,浑然一体,固若金汤!放眼平遥城池,犹如虎豹在山之势,巍然屹立于平旷之野。我暗自赞叹:平遥古城,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她不仅葆其古代城市文化的本色,包含了中国古城演进的历史信息,而且展示了中国古城的独特画卷,是诠释中国古城文化及其发展的活的教科书。
日前,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平遥古城内的机关、学校等除只剩余极少数外,大都迁出城外。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是保护文物古迹、发展旅游事业的一件大好事,也是传承中华文明、振兴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更令我兴奋的是,2002年金秋,历时一周多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空前成功。据悉,仅注册的新闻媒体82家,其中有来自13个国家的123名外宾。参会的新闻媒体82家,其中省内媒体38家,省外媒体37家,国外媒体7家。记者共有200余名,发稿230余篇,更是将其名声远播海外。我之所以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平遥现在已不再仅仅属于平遥、山西,而是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了。
愿平遥古城永远年轻、俏丽!
(原载《市场消费报》副刊2002年10月14日,《临汾广播电视报》副刊2002年10月29日,《世界晋商网》转载2009年2月4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