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在 脚 下

2013-11-27 16:1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听说你走马上任为汾西县广播电视中心主任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披荆斩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使昔日贫穷凄凉的境况得到了很大改观,赢得了上下一致好评,我就一直想去拜访你。只是缘于工作繁忙,未能成行。2003年元旦前夕,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了汾西。

沿着城关那条新修的宽阔漂亮的公路,驱车不到3分钟,一座“孤岛”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来到“孤岛”,我径直“闯”进你的办公室。寒暄几句,便开始与你聊了起来。

你,现年41岁,父辈为你起名郭勇。由你的名字便能看出,单名一个“勇”字,是父辈寄希望于儿子在人生旅途中,能成为一个有胆识,不怕危险和困难的人。你没有辜负父辈的殷殷厚望,打26岁担任乡长至今,15年里,多次调整岗位,每次都是受命于危难之中,每次都能排除万难,取得胜利。2001年4月,组织上找你谈话时,尽管早知道广播电视中心是个穷单位、烂摊子,但你却无条件地服从了。上任那天,你还是被眼前的一切惊悸了:院子里杂草丛生,领导没有办公室,40余名编采人员挤在4间破旧不堪的办公室。经了解,固定资产不足80万元,吃财政人员3个月、自收自支人员7个月未发一分钱,人心极不稳定。面对这种状况,你那晚失眠了。你扪心自问:“路在何方?”一番苦苦思索后,你又充满信心:路在脚下!于是,你心窝里装着一泓荡漾的豪情,奏响了创业的序曲。

“五一”长假,别人都休息了,你却借来5万余元,请来亲朋好友帮忙,自己动手开始收拾这个令人心酸的“家”:铲除杂草,安装门窗,粉刷墙壁,铺设地面,购置办公用具,开设职工食堂……你一身灰尘、一身汗水地干了整整7天,使这个破旧的“家”焕然一新。上班后,大伙儿看到变了样的“家”,精神为之一振,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中心的设备很差,你要增加设备。穷得丁当响的中心,拿不出一分钱。怎么办?你自有妙计。你专门跑到晋中、吕梁、运城等4市(地)、9县(市)进行了考察,回来就带头把自己的住宅作抵压去贷款。其他领导积极响应,也把自己的财产抵压上去,贷款15万元。你立即率领技术人员对所有线路进行了整改,新增了传输节目4套,并安装了有线电视可寻址加解扰自动收费系统。投入使用后,有效地解决了收费混乱、困难等问题。为此,你得罪了不少人,有的上书告状,有的当面或背后谩骂。你的心在淌血,但你不怕,你坚信一条:身正不怕影子歪。你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时间一长,也就“风平浪静”了。你还筹资15万元,购买了摄像机、编辑机、特技台和导播系统等设备35台件,建起了电视墙。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收视率。目前,有线收视户已由原来的800余户,增加至1890余户;固定资产达到170余万元,两项均翻了一番。我看着这一组数字,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从《管理制度汇编》中我看到,你组织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共有72项,囊括了中心工作的全部。为抓好落实,你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了“规范月”活动。正人先正己,你率先垂范。一位采编人员告诉我,在一条条硬性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大家自觉地、努力地扮演着家庭中的主人角色,以真诚似火的事业心、责任心,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与此同时,你大胆地推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让干部职工人人自律、互相监督、责任共担、荣辱与共。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制度;奖勤罚懒,责利相连办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家的自觉性、积极性,而且促进了行业风气的明显好转。人心思稳,人心思干、人心思上,中心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佳文明窗口单位”。

你那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一次次苦苦的探索,自然形成了中心的一种外在形式的表现。它表现出了你这个班长,你这个班子,你这个群体的风格、气质和精神。县委组织部长李学俊对我道出了心里话:“郭勇凭借的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敢于竞争的精神,我敢说像他这样的部门领导,在全县是首屈一指的。” 我由衷地赞叹:是啊,这是一种风格、一种豪气、一种气魄、一种诺言,一种必须用无价的付出换取的座右铭。

2002年初,你就向县委、县政府和中心的干部职工许下宏愿:尽早建起广播电视大楼!这无疑像一声晴天霹雳,在小小的山城炸响了。有人私下议论,广电中心经济基础薄弱,县财政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要盖广播电视大楼,岂不是痴人说梦?可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你竟兑现了诺言,让汾西广电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大家向我说起这事,无不激动万分:生长在大山里的郭主任,有着大山般的坚毅性格,从来就不会向困难低头。从3月起,你就开始了四处奔波,考察楼房样式,寻找联合开发商。你上河北、下山东、去辽宁、到河南,跑了5省11市,行程万余公里,几乎走了一个长征路。途中,你不进大饭店,不住大宾馆,省吃俭用,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你的心血没有白费,终于在河南省林州市寻找到了合作伙伴,很快签订了合同,9月1日破土动工。该楼设计为五层(局部六层)的欧式建筑,总投资421万元。望着矗立在面前的已完成4层主体的广播电视大楼,我对你智勇双全的领导才能更加赞赏。

你成功了。可这里面饱含着你多少人所不知,所不理解的辛酸、委屈、牺牲和磨难啊!同时,也有着你的亲人们的支持啊!你以中心为“家”,是人所共知的。你一门心思“泡”在工作中,很少为家人操心。你父亲卧病在床,顾不上去陪;家里的事,更是顾不上去管。你那在县医院当总护士长的妻子吕翠萍说,你把家当成了旅馆,她也很忙,只好把就读的12岁的儿子送到娘家,由年迈的母亲照管。人们都承认,在单位,你是一位称职的领导;在家里,你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在我的眼中,你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有时像朴实无华的“老黄牛”,在广电事业的原野上默默无闻、辛勤劳作;有时像昂首嘶鸣的“千里马”,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无所畏惧、奔腾向前。

那晚,我和你同宿一室,曾推心置腹地谈到深夜。你说,来到中心虽然不久,却深知一个道理:发展广电事业,当好耳目喉舌,服务两个文明,是肩负的神圣使命。你牢记使命,精心组织,大打了一场宣传报道的主动仗。你推出的常规性报道与战役性报道相结合;一般性报道与重点性报道相结合;对内报道与对外报道相结合的新方法,我非常赏识。这一方法,确保了导向正确、引导有力、主题鲜明,为汾西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我真的为有你这样的同仁和朋友,而感到高兴与自豪。

尤其是近期内,你抓宣传报道的力度令人翘指。十六大召开前夕,你适时开办了《“三个代表”在汾西》专栏,着重报道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召开以来,汾西县所取得的成就,歌颂了党的领导,歌颂了改革开放,鼓舞了人心;十六大召开期间,开办了《万人瞩目十六大》专栏,及时宣传报道了干部群众收听、收看,群情振奋的动人场景;十六大闭幕之后,开办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十六大精神在汾西》专栏,重点宣传报道了全县上下掀起的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热潮,以及社会各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工作中,你深切感到,要全面提升宣传报道的质量,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你采取的“送出去深造,岗位上培训”办法,十分有效。在这方面,你舍得下本钱。你还建立了图书室、资料室。正是由于你的重视,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节目质量得到了整体提高。

许多采编人员对我说,你特别肯学习,只要有时间,不是一头扎进书本里,就是一头扎进各科室。你还经常同采编人员一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深入到偏僻山村和重点工程现场采访。从摄像到组稿,从后期制作到网络技术,你全方位学习、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有一点问题都不放过。你亲自爬杆,维修线路。你说,这是体验生活。如今,你已经成了行家里手。你还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自己不懂不会,何以令人信服?这话,我一百个赞同。你视节目质量如生命,严抓细抠,强化了全员的精品意识。2002年,中心在临汾电视台发稿近50条,还上了山西电视台,打破了在省台上稿的空白;在省(市)电视节目评选活动中,2条消息和4部专题荣获二、三等奖。我知道,这成绩里,流淌着你的心血和汗水。

你没有沉醉于已取得的成绩之中,而是将刚刚迈出的这一步作为新起点,去拓更新更宽的路。你那不屈不挠的劲头,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握别之时,你幽默风趣且态度坚定地向我坦言:“不管以后拓路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会带领汾西广电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我相信,你脚下的路一定会是金光闪闪的。

(原载《临汾广播电视报》平阳人物2003年1月14日,《临汾日报》2003年2月18日,《山西老区经济开发报》2003年2月21日,《三晋声屏》杂志2003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楼下有个小菜园

下一篇: 绵 山 之 旅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