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马庆华

2013-11-27 17: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也许是怀旧心理过逾之故,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茶余饭后,总爱忆起学生时代的一些陈年旧事。而每每回首昔日的岁月,又总会牵动起我对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毕生的恩师马庆华无尽的怀念。这不,昨晚几乎一夜未眠,临近黎明才艰难入睡,恩师马庆华又走进了我的梦中。天亮醒来,窗外细雨轻敲外面的世界,点点滴滴也打湿了我久远的思绪。

马庆华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少年早慧,不到20岁就从县师范学校毕业了。校领导见他品学兼优,多次找他谈话,让他留校任教。年轻的他谢绝了校领导的再三挽留,毅然弃城回乡,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从此,他便在我那偏僻贫穷的小乡村,开始了追求崇高和播撒文明的人生历程。

他任教10余年后,我步入校门,成了他的学生。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为了不使学生辍学,马老师亲自带领我们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勤工俭学”活动,自力更生地解决办学和学习的费用问题。此举,既培养了我们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又树立了我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家长们表示出极大的拥护和支持,乡、县、地各级领导也都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推广了我们的先进经验。在全地区开展的“优秀教师”和“模范学校”评比活动中,马老师和我们学校均名列榜首。学校挂奖匾的那天,乡亲们自发地聚到学校,敲锣打鼓地贺喜。马老师边哈哈地笑着,边抱拳致谢。我看到马老师晴朗的笑容里,镂刻着岁月沧桑留下的褶皱。

马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是出了名的。他的村子距我们村仅1.5公里之遥,可他始终坚持住校不回家。他的妻子勤劳、朴实、善良,上要伺候两位年迈体衰的老人,下要抚养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还要下地干活挣工分,生活中有数不清的困难。马老师从未因家中事而影响工作,把全部心思用在学生身上。他那宽广的胸怀里,时刻装着学生、学校和教学工作,而很少装着自己。妻子很是理解丈夫,从未拉过后腿,全身心地支持丈夫工作。他们婚后的20多年里,大部分时间是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马老师也只有星期天、节假日,才赶回家,尽一尽为人子、为人夫和为人父的责任。遇到较长的假期,他便步行到我村进行家访,了解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征求家长们对教学的意见。发现有共性的学习难题,他即刻把学生们集中起来,讲一次辅导课。我们经常私下议论,在学校,他确确实实是一个优秀老师,可在家庭之中,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这话不知怎么传到马老师的耳朵里,在一次上课前,他向我们交了底:“家里的事少管点没啥,学校的事不管好可不行啊。如果误人子弟,那不就成了罪人了吗?把你们教好,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啊!”马老师的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似一股高山流泉,沁入了我的心田。

为了把我们的学习搞得更好,马老师煞费苦心地办起了“夜校”。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便走进“夜校”。一个半小时里,他一会儿为我们讲解重点,一会儿为我们解答难题,忙得不亦乐乎。“夜校”结束后,我们很快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马老师还要批阅作业、书写教案。那盏小油灯,常常与启明星遥遥相对。马老师不辞辛劳,潜心教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禁不住草成歪诗一首:“深夜,校园内一片寂静/ 我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中/ 可是您呀,敬爱的老师/ 油灯下辉映出您不倦的身影/ 要问苦吗?您微笑着回答/ 苦点算什么,这是我神圣的使命/ 要问累吗?您坚定地回答/ 累点算什么,这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 老师啊,敬爱的老师/ 您的辛劳一定会化作温暖的春风/ 吹绿祖国的大地/ 锦绣我们的前程。”我把这首诗工工整整地抄在一张白纸上,送给马老师。他读了,脸上绽出了满意的微笑。随后,他把诗夹在一个红皮笔记本里,说是要永远珍藏。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马老师的体重轻了,双眼也常常布满血丝。但是他只要看到我们交上了一份份优秀的试卷,就忘记了一切苦和累,莫大的欣慰溢于言表。如果有谁学习上一懈怠,马老师准会找其谈话,打气鼓劲,启发诱导;如果有谁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要求辍学,马老师准会从微薄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代其交上学费,还买来铅笔盒、橡皮、笔记本等文具用品送到家中;如果有谁患病住院,马老师准会买一堆营养品去探望,并为其补课到病房。由于常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胃病发作时,大汗淋漓,痛苦不堪,我们劝他去大医院看看医生,他满含深情地说:“你们就要毕业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你们。”那年,我们四年级的同学,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小。马老师得知消息,满意地笑了。望着马老师消瘦的面容,我百感交集。这校舍、这身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交相辉映,成为我心中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高小毕业后,我报名参了军,离家时,我专程看望了恩师马庆华。他叮嘱说:“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我期待你捧着立功受奖喜报归来!”在凛冽的寒风中,作别教我育我疼我爱我的恩师,心中感到格外的沉重与伤感。在军营静寂的夜晚,我曾一千遍、一万遍地把马老师深情地呼唤。这呼唤,激励我战胜了重重困难;这呼唤,鞭策我摘取了顶顶桂冠。6年后,我第一次探亲时,特意把6张立功受奖喜报带回了家,准备让马老师一同分享我的喜悦。父亲双眼含泪:“孩子,别去了,马老师两年前就病故了!”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啊?!”我肝肠寸断,泪如泉涌。弟弟哽咽着说:“马老师患的是绝症,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仍顽强地站在三尺讲台上,直至摔倒在教室被送入医院。马老师是因操劳过度而累死的!”我发疯似地跑到学校,呆立于校舍前,追忆着往日情怀,仿佛还置身于痛苦的离别氛围中,马老师生前的一言一行,都记忆犹新,仿佛历历在目……

马老师留给我的宝贵财富,决不单单是扎实的文化知识,主要的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在教师节来临的前夕,写就此文,不仅是为寄托哀思,悼念英灵,更重要的是让后人学习和秉承恩师那种无私奉献、忘我至公的崇高精神!

(原载《临汾日报》副刊2000年8月21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壶 口 观 瀑

下一篇: 槐乡骄子王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