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 口 观 瀑

2013-11-27 17:2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把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描绘得出神入化。从古至今,引无数游客前往观瀑,令众多诗家牵动情思。怀着无限的痴迷与欣喜,我数次来到壶口观瀑。

记得第一次去壶口,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一望无垠的黄土沟壑像起伏波动的浪涛一样奔涌到天边,我倚窗贪婪地看着那一片连一片的黄土地,想象千百年来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刀光剑影、羽扇纶巾,我的心里也像黄河水一样奔涌。正是那种黄色,染黄了中国人的皮肤,染黄了那条母亲河。汽车颠簸着冲出黄土的峡谷,我浑身一震:黄河到了。只见远远的地方,黄河像田野上累极了的一位劳作的母亲,她平躺在蓝天白云之下,平静安祥,从容不迫。我即刻领略了她的开阔和浩大,她的内敛与平和。又行了二十余分钟,我终于听到了震天动地的吼声。那吼声,像千军万马在沙漠深处奔腾;那吼声,像雷霆万钧在乌云背后酝酿;那吼声,像多声部的大合唱。一下汽车,我便奔向壶口。

滔滔黄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奔涌至此,骤然收束窄狭的深槽,倒悬倾注,垂直下跌,形成一道金黄色水帘,挂于两边山群之间,煞是壮观。其声似雷鸣,数里之外可闻。近前观之,波浪翻滚,如龙腾虎跃,像巨壶沸腾,惊心动魄。五千年的历史,在这里霎时深邃而雄壮;黄河那粗犷、雄浑、庄严、豪放的性格,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显示。滚滚洪流,奔腾成炎黄子孙不屈的信念;阵阵涛声,凝结成华夏儿女铮铮的誓言。

立于壶口岸边的巨石之上,云烟生脚下、浪花溅在身、水声贯耳鼓。我痴痴地望着壶口四周的山川与礁石,望着奔腾不息的大瀑布,我似乎看到华夏民族子子孙孙从这生命之壶中奔涌而出,也似乎看到华夏文明之源从壶中滔滔涌流。五千年古老文明,三千里东逝黄河,诞生了举世无双的壶口大瀑布,她是一首令人回肠荡气的史诗。在这里,我觉得,整个身心都融入了神奇、壮美的境地。

壶口观瀑,虽已多次,但每次观瀑留给我的感觉都是新鲜的,印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是特有的。春天观瀑,冰岸消融、凌块跌落、惊涛怒吼,大有山崩地裂之势;夏日观瀑,洪峰涛天、浊浪排空、吼声更壮,犹如龙虎显威;秋季观瀑,雾气腾空、彩虹飞架、清风舒卷,令人流连忘返,醉意深深;冬时观瀑,莽莽黄河、冰封雪锁、银装素裹,令人仿佛置身于北国佳画之中。四季观瀑,景色各异、妙趣横生。清代有诗赞曰:闻说导河经始地,当年疏河半留痕。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憾孟门。

壶口观瀑,确是人生之中的一大乐事。每每凝望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人间绝景,我便处于痴醉的状态,生出无尽的遐想。难怪音乐家们奏出一曲曲摧枯拉朽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唱出了中华民族的神圣与庄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壶口瀑布,是力量的凝聚,精神的象征,浩气的永恒!它的魂魄,在汹涌澎湃中千锤百炼;它的忠诚,在慷慨激昂中坚如磐石。这便是我壶口观瀑的感悟!

(原载《生活晨报》副刊1999年9月29日,《市场消费报》副刊1999年10月25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过年的感觉

下一篇: 怀念恩师马庆华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