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地处吕梁山南麓,1420平方公里的地域,被三川七沟八大垣切割,地理环境恶劣、经济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薄弱,属省级贫困县份。有人说,这里山高沟深;有人说,这里地老天荒。近几年,我数次来到这里,真切地感受到山高沟深与地老天荒的独特“风韵”。然而,我却欣喜地看到,在这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有一位广电人用饱蘸心血和汗水的笔墨,书写着今日广电事业的新篇章;用满腔激情和高昂的曲调,放歌着新世纪的新辉煌。他,就是隰县广播电视局局长任新珍。
那天,走进隰县广电局的小院,新刷过天蓝色油漆的楼梯护栏,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给我一种生机勃发的感觉。一杯白开水未喝完,任新珍局长便拉着我的手,参观了非线性新闻编辑室、新闻播出室、播控机房和演播厅。每到一处,采、编、播人员那有条不紊的忙碌劲,都令我感动。在新闻播出室,我观看了当晚要播出的新闻。看着他们制作精巧、语言到位、画面优美、角度适当的节目;看着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实干精神,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任新珍告诉我,仅2000年,局里就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城区光电缆混合网,即HFC网。这个网络具有科技含量更高、功能更加齐全的特点,替代了原300兆临频有线电视,传输节目达到40套。其中包括一套图文电视、两套广播。同时,实现了自动化收费管理系统。提到省内外先后有50多个县市的同行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事儿,任局长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我能体味到,这自豪的神情后面,饱含着他的酸甜与苦辣。
千禧年底,隰县因“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成绩显著,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全国‘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面对荣誉,任新珍不骄不躁,在新年度又抓了三件事:一是与南京先辉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对全县130多个山头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人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用一双坚强的手,托起了黄土、寨子、下李、午城等10处中继转发站。目前已建立8座,运营4座,覆盖用户达2000多户;二是与各包联单位联系,增加入网村数和户数,取得明显效果;三是加大农村网络维修管护力度,确保收视费的按时回收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据我了解,2001年就对村级网络维护达130多次,整改线路8000余米,更换系统放大器20多(台)次,分支分配器160多个,收回收视维护费18000多元。基本上做到了县委(政府)满意、局里满意、入网用户满意,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从他们的播出节目单中发现,大部分卫星频道实现了24小时全天播出,每天累计播出约1248小时。在人员少、任务重、条件差的情况下,每天能播出这么长时间的节目,任局长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巨大的节目容量和快捷的信息传递,确实给这个省级贫困县,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了新的生机,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谈及这些,知道内情的领导和群众都对我说,任局长功不可没。
年过半百的任新珍拍着我肩膀头说:“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开展。”因而,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自办节目大刀阔斧地进行改版和包装,并确定了“三个服务”、“三个到位”的原则,即新闻节目服务于新形势、新任务,宣传中心工作到位;专题节目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宣传重点工作到位;广告文艺节目服务于人民大众,宣传生产生活到位。通过栏目改版和包装,既丰富了节目内容,又提高了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把宣传工作这盘棋走活,他别出心裁地实行了分组承办、横向联合的管理机制。《隰县新闻》实行联办责任制,局里与全县90%的单位签订了联办协议,增加了节目内容,扩大了新闻层面,每周两次滚动播出,收效格外明显。有关人员拿出一大摞协议单,我翻了一遍,上面签着协作双方法人的名字。更让我惊奇的是,任新珍竟先后与全国千个县市《农村卫生》和《科技30'》栏目组签订了联办播出协议;与县纪检委联办了《多棱镜》栏目;与县农委联办了《沃土》栏目,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任局长兴奋地说:“我们的节目出了不少精品,多次在省(市)广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电视专题片《郝英祥探母》、消息《山里娃与北京学生网上对话》等5部作品分别获得省(市)一等奖。《郝英祥探母》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近三年来,我们共向省(市)台投送作品184条,被省台采用36条,市台采用140余条。”听完任局长的话,我也兴奋起来:“是你领导有方啊!”他哈哈一笑,谦逊地说:“不,是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任新珍从办公桌上,随手拿起一本新近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及经济指标逐月分解》的小册子,递给了我。打开一瞧,里面有《全局人员管理办法》、《2002年宣传任务分解及管理措施》等11项规章制度,并附有“任务分解表”。他激动地说:“近几年,我们的工作任务完成得好,就得益于规章制度的落实。”我表示认可:“是啊,管理出效益,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我觉得,任局长的话是经验之谈,是一位在广电战线拼搏奋斗多年的老兵的切身感悟。
正是基于一个明智当家人的成熟思考,隰县广播电视局才多年以来,始终坚持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管理见成效,以管理促工作,以管理树形象,走出了一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途径。任新珍治“家”很严,他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任务量化,分片包干,竞标上岗;加大监督力度,按量化的任务,一周一公布,一月一兑现,一级向一级交帐,优者奖、劣者罚;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执法人员着装上岗,亮证执法,秉公办案。他还在局里设立了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他把“党务、政务、财务”全部公开,有效地增强了“透明度”,对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在全市广播电视系统,任新珍算是最老的局长之一了。我特别佩服他那“老马识途”的精明,更佩服他“高歌向天涯”的气概。
一分付出,一份收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其“‘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财务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省局授予其“‘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档案二级达标单位”荣誉称号;临汾市委、市政府、广电局授予其“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信息工作‘五连冠’”荣誉称号;县委、县政府给予其10余项奖励。望着那一块块奖牌,任新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
任新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他却敢和岁月较量,敢和贫困抗争,忘我奉献。山高沟深,任新珍以诚为犁,开垦着岁月的荒漠,谱写着时代的诗行,讴歌着美好的未来!他说:“我别无它图,为的就是广电事业的腾飞,为的就是隰县人民尽早甩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富裕的生活。”
在任新珍的身上,我读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韵味和精神。
原载《临汾广播电视报》平阳人物2003年1月27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