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引诗情到碧霄

2013-11-27 17:2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初冬的子夜,异常静谧,万籁无声。我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便信手拿起枕边的由香港金陵书社出版、题宗慧所著的诗集《温暖的风》读起来。

题宗慧是我的挚友李法谦的爱人,现任侯马市人大人事工委副主任。别看她是一位巾帼,做起事来可从未让过须眉。她性情豪爽,表里如一,说话开门见山;她精明强干,敢说敢为,办事果断练达;她志向高远,执着追求,决心矢志不移。这并非我有意罗列恭维之词,实为平日了解所感。

由于我与题宗慧有着相同的年龄段,相同的文学嗜好,相同的脾性,所以便有着共同的语言。闲暇之时,常常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写作、切磋切磋技艺。相处十余年,对她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出生于晋南凤凰垣的题宗慧,在黄土地的孕育,文人们的薰陶下,竟从嬉笑玩闹的少年时代起,便钟爱上了诗文。每每读着语文课本中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及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她便悠然生出千古以来“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觉。年少的心灵,似乎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唐代诗仙靠在了一起。尽管那时她对诗为何物还知之不深,却敢凭一股热烈迸发的创作灵感,浓墨重彩地写作起来。“那个时候,她写的诗确实不少,就是从来没有往报社投寄过。每写一首,她自我欣赏之后,就压进了箱底。”题宗慧的丈夫李法谦对我介绍说。

“为啥?”我问。

“没有勇气呗!”题宗慧笑道。

据我所知,其诗作不寄予报刊,非题宗慧有勇气不足、水平低下之虑,均因她过于严谨之故。她的组诗《童年》、《磨合岁月》等,曾受到诗界行家的称赞。80年代初期,她跟随当兵的丈夫来到塞北,居住了5年。客居异乡,使她有了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切身感受。于是,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故园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每当我读起她《思乡曲》中的诗句“游子的归期/在母亲的皱纹里/孤独的旅途/总伴有思念的旋律/酒杯里酿出了歌声/那是亲人情感的传递/为流浪的心/去觅寻一个落脚点”时,那真挚的情感便感染了我,心底�深处顿时涌动起一股共鸣的狂潮。近几年,她写的诗多了,发表的也多了,有的还获了奖。只要看到《山西日报》、《生活晨报》等报刊上有她的大作,我便欣喜地把样报送到她的手中。

虎年初秋,省诗人协会特意致函题宗慧,愿义务帮助她出版一本诗集。她欣喜万分,遂把经过精心整理的诗稿交于我,让我修改。我怎有那般水平,只是提了几点小小的建议。在著名诗人张承信、马晋乾老师的关心和扶携下,前不久,凝聚着她心血和汗水的诗集《温暖的风》终于出版了。我深知,这本诗集虽发行面不太宽,却真实地记录、折射了她学诗的经历、写诗的成功、艰辛的人生和宏大的志向。我由衷地钦佩她那种敢引诗情到碧霄的大无畏精神。

捧着装帧精美的诗集,听着诗界前辈的赞誉,题宗慧心静如水。一日,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人生如梦,日月如梭,我绝不能手捧这本诗集,停步不前,一定要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文!”宗慧,我祝你的诗能永远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祖国的脉搏,用心把那无尽的歌书写在万里碧霄!

(原载《生活晨报》副刊2000年1月6日,《山西晚报》夜读2000年1月10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甘于奉献的人

下一篇: 感 佩 吕 廷 祥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