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奉献的人

2013-11-27 17:2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人们度量奉献与索取双方价值的天平上,有的将两者的砝码趋于平衡;有的则将两者的砝码沉沉地压下去,“索取”一端,几乎等于零。这里,我所要记叙的便是一个真正具有人生价值的人。他,就是我的老朋友、新同事、原侯马市广播电视中心主任柴效敏。

认识柴效敏,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90年代初期,为了让侯马电视台协助拍摄一部专题片,时任289医院政治处主任的我,冒昧找到了柴效敏,他当即进行了安排。看着他那办事的痛快劲,我既感动,又钦佩,连连说:“谢谢、谢谢!”他憨厚地笑了笑:“谢什么,军民一家人嘛!”打那以后,我与柴效敏的交往就逐渐多起来,感情也日益加深。凡熟知柴效敏的人都对我说,老柴不仅具有“老黄牛”的精神,而且具有“千里马”的性格。他既勇于吃大苦、耐大劳,又敢于拓新路、创一流。我几次要采写他,均被他婉言拒绝。多年来,这一直成为我心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千禧年3月,我转业到临汾市广播电视局不久,便来到侯马市广播电视中心,软磨硬缠地采写了柴效敏。他的事迹确实很感人,令我更加深了对他的敬佩之情。15年前,他走马上任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固定资产不足100万元,设备陈旧,办公条件差,干部职工大多没有住房,人心极不稳定。面对这一现状,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凭着共产党人的一颗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向困难发起了攻击。他首先深入到群众中间,促膝谈心、调查摸底。尔后,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他深知,要想尽快打个翻身仗,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为此,他把给干部职工送温暖,让大家“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不惧天寒风冷,骑着个旧自行车四处奔波,找有关部门办理征地建房手续。1986年,第一处家属院建成了,为一批住房困难户解决了后顾之忧。随后,他又组织在原有办公楼西一层的基础上加盖一层,大大增加了办公用房,扭转了局领导3人一间房,工作人员6人挤一室的状况。为节省开支,他每天上下班、双休日和节假日上街,从不坐车,一辆旧自行车便是这位主任大人的交通工具。他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全部用在广播电视中心这个大“家”的建设上。1997年,一座3000余平方米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彻底解决了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如今,广播电视中心的固定资产已达到3000多万元。2002年,作为侯马市十大精神文明工程建设之一的广播电视大楼,又耸立于新田大地。条件好了、环境变了,但柴效敏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变,每天还是骑着那辆旧自行车上下班。干部职工由衷地称赞说:“柴主任真是以中心为‘家’、无私奉献的楷模啊!”

“敢为天下先”,是柴效敏非凡胆识、宏大气魄和超前眼光的充分体现。为深化改革,打破原有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管理模式,他于1993年率先在广播电视系统步入了“局台合一、一体化管理”的新运行机制的轨道,为侯马市的广播电视事业注入了活力。1995年,在山西省首届“全省广播电视先进县(市)”的评选活动中,侯马市荣获“先进县(市)”称号。

有线广播电视,侯马市广播电视中心更是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在建设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中,柴效敏整天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下农村、跑厂矿、进学校、访住户,调查研究、制定规划;抱病进京同外商进行业务洽谈,到厂家精心考察设备;四处奔波,苦口婆心地筹集资金。功夫不负苦心人。1993年秋,一条投资500余万元的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终于在侯马建成使用。采用MMDS多路全向微波传输系统,在国内尚属首家。这个被广播电视系统公认为“投资大、风险大”的新技术、新课题,硬是让柴效敏和他的同事们拿了下来。国家广电部在侯马市召开了“全国有线广播电视技术交流现场展示会”,20多个省(市)的9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美方公司也派员到会祝贺。1998年1月,侯马市被国家广电部授予“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市”荣誉称号。我看着那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铜匾,一股喜悦之情涌上心头。

柴效敏说,全国表彰会后,他没有沾沾自喜地召开庆功会,而是开了个鼓劲会。他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严格查找自己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全中心上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他因势利导,提出了“提高六个效应、搞好形象工程”的奋斗目标。他身先士卒,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公正无私、廉洁自律的言行,影响和带动全中心工作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新的台阶。目前,侯马市广播电视中心的采、编、播设备全部配套齐全,拥有14部摄像机、6条编辑线、120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演播厅两个,中央台及省、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到3个100%。2000年,在山西省第二届“全省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市”的评选活动中,侯马市广播电视中心又榜上有名。柴效敏对党的广播电视事业的无限忠诚,受到了各级领导机关的表彰。他曾多次被国家广电部、省广电厅、地区和侯马市评为各类先进个人;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他荣记三等功一次;地委、行署授予他“特级劳动模范”称号;连续两次荣获侯马市“十佳公仆”殊荣;省内外10余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在荣誉面前,柴效敏没有满足,仍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他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我见他没有一会儿的空闲,不禁问道:“您如此繁忙,就不觉得累?”他笑了:“咋能不累,但苦点累点没什么,我只是想在任期内多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干点事!”

这,就是一个劳动模范在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响亮回答。

这,就是柴效敏主任崇高的人生追求!

那次深入采访,我进一步读懂了柴效敏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我暗自庆幸,能与他为友确是一种福分。在后来的时日里,我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去看望他,每次聚合,总有说不完的话。平生最厌烦吃请或请吃的他,每每与我相聚时,总要招待一番,尽己所能碰上几杯小酒,以至于知情者发出“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的感叹。

2002年的一天,在全市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我得知德高望重的柴效敏主任荣退的消息,心里涌动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许多县(市)广播电视中心的老主任一致建议,会议结束后去看望柴效敏。经王天郎局长批准,我和副局长刘靳锁、曹银民一起,陪同7个县的广播电视中心主任前往侯马,为柴效敏送去临汾广电人的深挚问候和美好祝福。座谈会上,谈论最多的是柴效敏的甘于奉献精神。晚饭之后,在卡拉OK厅,大家推心置腹、畅谈友情、放声高歌。一曲《难忘今宵》,直唱得个个心潮翻滚、人人泪盈双目。

返回家中,躺在床上,我仍激动不已。心中暗想,同行们献给的这份沉甸甸的友情,不是对柴效敏甘于奉献精神的最珍贵的褒奖吗?!

(原载《临汾日报》2000年7月6日,《生活晨报》人物新闻2000年7月12日,《经济消息报》经济纵横2000年7月18日,《中华新闻报》综合新闻2000年8月7日,2001年12月,在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新世纪之声”《中华辉煌》征文评选活动中,获通讯类三等奖,收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辉煌获奖作品选》一书;2002年4月7日,作者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仪式,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父 亲

下一篇: 敢引诗情到碧霄